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仅占世界总人口的0.2%,其中却涌现出了22%的诺贝尔奖得主。他们不仅在科学创新领域人才辈出,在商业、教育、艺术等各领域的成功也有目共睹——以色列每两千人中就有一人创业,诞生了除美国、中国之外最多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而这离不开他们从小浸润的创新文化和氛围。
来自“创业之国”的阿米·德罗尔,出生在以色列南部,是一名自学成才的计算机程序员和持续创业的企业家,现定居于上海,专注推广全球创新。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集中营里的幸存者,他们将独特的“难民思维”传给了后辈。阿米说:“可能不止我们一个家庭如此,‘像难民一样思维’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
阿米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黄兆旦,共同研究了犹太家庭和中国家庭的差别,希望由此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密码”。最近,阿米和黄兆旦带着他们的新书《养育下一代创新者》,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与教育者们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其中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也许能为中国家长提供一些借鉴。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在“打发无聊”中学习
时下的朋友圈里,中国妈妈们流行晒爱心早餐。但在阿米看来,“学习是孩子的事,吃饭更是孩子的事。”犹太妈妈们往往把早上吃什么交给孩子来决定,甚至连做早饭都交给孩子。
放手还是包办,答案显而易见,对多数中国家长来说,要做到并不容易。阿米告诉记者,犹太父母一般会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更不用说他们的学习安排了。
相比之下,中国孩子每天的时间大都由家长和老师来支配,除了各种规定的课程,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做作业甚至都约法三章。阿米对此并不认同,他强烈建议“每天给孩子一小时的发呆时间”——不主动为他们选择和安排,完全由孩子自己决定做什么。
阿米解释说,大人总是担心孩子无聊、浪费时间。这其实完全多虑了,因为孩子会为了打发无聊而进行各种尝试,观察昆虫、尝试烹饪、打打游戏、看看卡通……正是在这种找寻乐趣的过程中,他们产生了最宝贵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家长要做的只是放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工具和鼓励。
阿米九岁时迷上了电脑,他说服母亲贷款为他购置了一台电脑,并送他去学习编程。这个“自说自话”的决定,让他后来在编程、3D技术、机器人技术上取得了成功,通过与卡梅隆等人合作,将3D技术设备推广到全球。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电子设备,很多人担心孩子沉迷于游戏,受到不良影响。那么,父母应该严厉禁止吗?阿米说,如果孩子的世界一直十分单纯,未曾暴露于“灰尘”之中,那么他们的“免疫系统”会因缺乏锻炼而过于脆弱,很容易对“灰尘”过敏而“生病”。要想“防止过敏”,就必须确保你的孩子接触到少量“灰尘”。电子游戏也一样,如果从来不让孩子玩,当他18岁突然接触到虚拟世界,就非常容易沉迷。家长要做的是解释虚拟世界的每一件事,一如解释现实世界。
在犹太人的视角里,中国父母往往太重视“功能性”了,总想着孩子学什么、做什么才“有用”,才值得花时间、花精力投资?其实很多时候,家长鼓励孩子做一些和分数不相关但真正有趣的事情时,他们正是在“不学习”中学。比如最近这些年,阅读被逐渐重视起来,要鼓励孩子多读“无用”但有趣的小说、科幻、漫画,而非家长指定的“成功学”或名人传记。
“变化无常”的环境下,“离经叛道”才能于不确定中寻找出路
纵观历史,颠沛流离、资源匮乏的犹太民族其实是被“逼出来”的创新者,“难民思维”让他们对身外之物并不在意,能随时带走的只有丰富的学识和坚强的内心。
“balagan”(混沌中创新)在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中被频繁提及。虽然这个本意为“混乱”的词汇,天然带着点负面的意思,但生活中那些无法避免的混乱,有时恰恰孕育着创新的种子。
阿米展示了一张小女儿房间的照片,堆满杂物的房间一地狼藉。在阿米看来,凌乱的房间完全不是问题,反而觉得房间的小主人思维活跃、富于创造力。当然,另一个女儿井井有条的风格他们同样能够坦然接受。
犹太人源源不断的创新力还离不开另一个词:“chutzpah”(即离经叛道)——毫不畏惧地选择最不可能的路,迎接最难的挑战,不断失败却又重新站起、再试一次。这样的人生态度,和无知、粗鲁并不是一回事。
“今天不想去上学”“不想做作业”……估计大多数中国家长都听到过孩子的“反抗”,有时家长的脾气可能会被瞬间“引爆”。可犹太父母的表达方式却是耸耸肩膀:“随便你,自己决定吧。”
阿米说,我们往往害怕孩子做出错误的选择。但无数实践和研究表明,即便是一年级的小孩,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衡量,往往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还是去上学吧,不然要补功课的还是自己。”家长看似“放纵”,而小孩子一般很快就会“认怂”。如果家长只是凶巴巴地教训道:“我说了,现在就去做作业!”那么,孩子离正向的、积极的选择就会越来越远。相比之下,如果和孩子对话时,先尝试理解他们的真实意思,然后才能引导其走向正确的“离经叛道”。
尊重长者不能成为对孩子思想的束缚
中国自古就有尊重师长的传统。阿米提醒,不要把这样的好传统变成一种束缚。孩子尊重长者,但家长和教育者应鼓励孩子质疑、挑战权威,这样的积极思考并非对长辈的不敬。内在的好奇心往往会驱使人更深入地研究,这往往就是创新的开始。
而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应该第一时间指出错误,并进行批评和指责吗?阿米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把孩子拉到跟前,严肃地看着他问:“告诉我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说,其实有时候不用我们分析,孩子说着说着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的教育方式远比打一顿、骂一通有效得多。
阿米建议,中国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励孩子们以大胆、勇敢的姿态去探索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安排他们的日常生活,以期培育出一个“完人”。家长自己要表现出突破舒适区、愿意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孩子肩并肩地走在一起,而不是始终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让孩子望其项背。“只有让孩子从内心产生动力源,不仅追求学业的卓越,更将接受教育视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勇敢坚韧、突破桎梏,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造奇迹的下一代。”
如何在日常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给孩子“不走寻常路”的机会
●帮助孩子消除对失败的恐惧,父母自己也要亲身示范永不害怕失败的尝试
●和孩子一起深入学习,并互相提出问题
●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能力
●当孩子展示出对正在学习的东西的兴趣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以点燃好奇和激情
●帮助孩子学会在不确定中成长、在舒适圈外成长,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不带地图在一个新环境里定位导向,或者不参考菜谱做一道新式菜等
●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竞争优势
●和孩子一起持续性学习、寻找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寻找新的思考角度
作者:储舒婷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