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三位教育界的重量级嘉宾——宋庆龄学校校长、宋庆龄幼儿园名誉院长封莉蓉、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校长张人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来到上海科普大讲坛,与家长们共同探讨高效教育的秘诀。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倾听孩子的需求、家长们放下焦虑等是三位老师演讲中的共同主旨。
交流环节,一位外企女高管提问:“道理我都懂,但是现在不同职业间收入差距太大,如果不让孩子上补习班,他们长大只能去扫马路怎么办。”
这一问题折射了当下家长的焦虑“症结”所在,专家们表示,社会竞争太激烈,害怕孩子掉队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却不明白未来的竞争并不是只是分数的竞争,每一个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人,都有享受出彩人生的机会。
女高管没有看到的问题
杨振峰说,女高管的问题看似有道理,其实并不严谨,她故意将企业高管和扫大街这两份职业放在一起,让人觉得考得好就能当高管,考得差就要扫大街,但实际生活并不是这样的。“当高管或扫大街需要的很多能力,都不是以上补习班的数量来决定的。”他说。
扫大街在孩子心里真的是一份很差的工作吗?张人利分享了一件真事,他的一位学生在作业里写下最开心的事时,竟然是坐在爸爸的车里看洒水车喷水。他说,这个时候,平时开车很快的爸爸只能慢悠悠地跟在洒水车后面,他看着洒水车两边的喷嘴不断喷出晶莹的水花,感觉这真是一份让人心情舒畅的工作。
“所以,你们了解孩子的心吗?”张人利对现场的家长说,“你们帮孩子做决定时可能抹杀了他们真正的兴趣。”
真正带着兴趣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活动主持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首席主持人秦畅说起她最近邀请到自己节目上做嘉宾的一位环卫工人,她不仅是一位“90后”,还是一位上海本地小姑娘。她直播自己扫马路,还成了负责区域里故事的见证人,一份环卫工作被她做得风生水起,现在她已经成了环卫圈里的小明星。“不要以现在的工作去判断未来的工作。”她说。
家长是“剧场效应”的受害者
家长为何焦虑,杨振峰说,根本原因是“剧场效应”。何谓“剧场效应”?在一个剧场里,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站着看和坐着看的演出效果没有区别,但是所有人都更累了。”杨振峰说,“‘剧场效应’下人人都是受害者。”
如何改变“剧场效应”,杨振峰说,首先需要有“管理员”让站着的人坐下,近年来上海市教委连续发布的减负政策,就是其体现;而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本身转变观念,要知道未来社会是一个提倡个性能力、讲究创新能力的社会,如果大家一窝蜂的去学奥数、编程、英语,事实上所有人这方面的竞争力是降低的,而拥有“稀缺”能力的人将拥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而稀缺能力培养又和孩子本身的兴趣有关。
所以杨振峰建议家长们要把培养孩子兴趣放在一个新的维度考量,这可能是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家庭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
封莉蓉说,近年来,教育和科学的联系愈发紧密,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老师是孩子最崇敬的人,那么家长和学校在教育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呢?
张人利说,从共同点来说,两者都要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具体来说,学校教育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即符合大概率人群的成长规律,而家庭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即为某个孩子量身定制。
就以“作业应该谁来批改”这个问题来说,张人利说,家长要做的是监督孩子把字写端正,有错要订正,但不要把错的痕迹抹去,只有让老师知道您的孩子在那道题上做错了,他才能在教学上有所改进,不然所有人的作业都是对的,老师自然就开始讲新内容了。
封莉蓉以爱迪生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爱迪生年幼酷爱问问题,到了老师受不了让他退学的地步,是他的母亲不放弃他,组建了“二人学校”,才有后来伟大的发明家。
随着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张人利提出一个判断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看孩子是否愿意和你讲心里话,你只有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才能真正地成为他们心灵的导师,如果有更多的家长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的焦虑程度、患心理疾病比例都会有所下降。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