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M听说月宝快上小学了,整天在我耳边煽风点火:
“嘿嘿,等孩子上小学了,你的苦日子就来了。”
“再享受几天孩子上幼儿园的美好时光吧!一入小学深似海,从此悠闲是路人啊!”
不就是上个小学吗,有那么可怕嘛?
她说:“你可不知道,现在小学家长负担有多重!像我家这只,刚上一年级,每天晚上写作业老师要求家长给录像,发视频到家长群里。
作业要检查无误交上去,否则就在群里点名批评。我一个晚上什么事都干不了,只能跟孩子的作业玩命。”
小学陪读我倒是听说过,有时候不是家长刻意为之,而是老师要求为之。
我表姐家的孩子上小学第一天就被要求买了打印机,每天家长要根据孩子在学校的进度,给孩子从网上找题攒卷子,孩子写好后,家长要判对错,要打分,第二天统一交到学校。
老师那里还会有记录,名为“家庭作业成绩”。
表姐被这个家庭作业折磨得不行,但是技能也突飞猛进,起初她只会用Word打字,现在居然能用Word画图了。
她非常贴心地跟我说,那些卷子我都存档了,到时候你需要就找我拿,免得自己再整理。
听完朋友和表姐的经验之谈,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现在有学童的家庭里“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因为辅导作业,根本就不是家长该干的活。
2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和一位音乐学院的系主任聊天,她本人是钢琴系毕业的,家中有一个6岁女童。
这个组合一下子就让我出现了一个很小市民的想法:这妈妈自己在家教孩子钢琴,得省多少钱啊!
我带着羡慕的表情把这个想法说了,没想到主任大呼误会。
她自己虽然是个钢琴老师,但是她的女儿从来都是送到别的老师那里学钢琴,她在家里最多听孩子弹弹曲子,却很少指导。
这就奇怪了,自己家里有这么好的资源,何必外求呢?
她说:“这你就不懂了吧,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不了!你看我们这里的黄老师,是钢琴系的教授,他自己的儿子也是送到别的老师那里学琴的。”
“所谓的医不治己吗?”我还是一脸纳闷。
主任一个劲的点头:“正是,正是!”
3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太理解,直到我有了给月宝辅导功课的经历,才知道为什么家长很难成为孩子的老师。
我教月宝写汉字的时候,也濒临过鸡飞狗跳的状态。
那时幼儿园刚开始留作业,我饶有兴趣的搬把椅子坐在旁边看,看着看着就开始坐不住了。
她写得横不平,竖不直,笔顺也不对,我就不停地在旁边纠正她,她刚开始还很配合地去改,后来就变成了“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再后来,她就非常反感我在旁边指导她。
好在我这个人比较想得开,她不让我看,我就不看,反正有老师坐阵,我正好落得清闲。
但是情况竟然慢慢有了好转,她的字写得越来越工整,越来越娟秀,我偷偷观察过,笔顺也很对。
所以每次她举着作业给我看,我都会由衷的赞叹,还会激动地给她一个拥抱。
有一次,我因为忙着做饭,顺便瞥了一眼她的作业,就让她装进书包里,后来发现她赖在厨房门口不肯走,她苦着脸说:“妈妈,今天你怎么不表扬我?”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肯定,仅此而已。
4
这也是家长为什么很难辅导孩子功课的原因,因为帮助孩子学习,纠正孩子的错误,表面上是帮助孩子进步,实质上呢?
意味着否定,意味着不认可。
很多孩子都烦父母唠叨,其实他们不是烦父母唠叨,而是烦父母的说教,说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不认可你的状态,我希望你能改变。孩子能敏感的体会到父母“好意”里潜藏的批判和否定。
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里,都需要的父母的肯定和赞美,而不是批评和否定。
父母偶尔的否定有助于规范孩子的行为,但是经常性的否定却会挫伤一个孩子的自信。
孩子的求学之路是一条很长的路,如果这条路上,父母永远处在一个指导和评判的位置,无异于把亲子关系推到了刀尖上。
所以让家长辅导孩子功课,虽是一种趋势,但也是一种错位,不值得提倡。
5
教育中还有一种畸形的错位,叫老师培养人格。
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就是对老师的一种道德绑架。
在校学生,尤其小学和初中的学生,除个别情况,智力水平不会相差很大,但是孩子们的成绩却有天壤之别。
孩子成绩差异这么大,从表面上看是学习习惯的问题,是老师教法的问题,往更深层看就是家教中人格培养的缺失。
有人说,人格的培养要在学校中完成,老师的责任之一是要立德树人,要求老师有大爱,要因材施教,要对学困生有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这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在现实中更多是一种幻想。
举个例子:
老师在学校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举止得体,谈吐文明。但是孩子一回家,可能会被父亲非打即骂,甚至亲眼见到母亲被家暴。
那么这个孩子心里,如何长出“文明”的种子?
老师在学校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承担责任。但是孩子却看到自己的母亲和别人发生借贷纠纷,父亲背着母亲和小三约会。
那么这个孩子如何理解“诚信”与“责任”的意义?
老师在学校里要求学生上进,努力,但是回到家里,他可能会被一种懒散、消极的气场淹没,那么他奋斗的激情来源于哪里?
老师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能塑造一个人的人格,不是说不能做到,只是这几率太小太小,因为孩子无法逃脱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骨子里的影响,他的人性不改,生活的表象就很难发生质的飞跃。
何况,一个老师要同时面对数十名学生,在个别学生身上耗费太多心力,是不是对其他孩子不公呢?
6
在教育问题上,老师和家长是同盟军,但更应该有明确的分工。
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孩子的根扎稳了,遇到阳光,自然就能向上生长。
老师要在学校教育中,全力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孩子科学的思维,在孩子扎稳根的基础上,给足他雨露和阳光,给予他向上生长的外在条件。
家长帮孩子扎根,老师提供雨露阳光。这两个角色不能替换,更无法取代。
教育本来是一件利于孩子成长的好事,但是现在的教育,让家长和老师都很无奈,很头疼。
一方面,老师怪家长不配合教育,面对一些扰乱教学节奏的问题学生,轻不得重不得,不知如何处理。另一方面,家长怪老师推卸责任,明明是自己的教学工作,非要推诿到家长这里,让不专业的他们无从下手。
其实说到底,就是每个人都站错了位。
各归各位是一种自然规律。顺应规律,我们都会各得其所。反之,当我们每个人都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一定是没有顺应规律。
可惜,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有时候是不匹配的,就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一样,社会规律也会围绕自然规律上下波动。
波动未必是坏事,因为它会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只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把自己调整到舒服的位置,就会慢慢回归到自然规律上来。
上次偶然听到一个家长说:一切影响我和孩子亲子关系的事,都让它靠边站!
很霸气,也很智慧,为人父母本来就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守住那个根,还怕小树苗不能参天吗?
希望有朝一日,老师可以理智气壮地对那些问题学生说一句:“你不符合学生标准,请家长带回去教育好了再上学。”
也希望有朝一日,家长可以坦然地对解不出问题的孩子说一句:“这道题你明天去问老师,我去看看饭熟了没有。”
老师和家长分别演好自己的角色,将是教育最舒服的状态。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综合自月下客、教师E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