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翟天临声名远播。这个演员自己恐怕都想不到,让他如此走红的,不是他主演的剧,而是他晒的北大博士后录取通知。除了遭遇专业吃瓜群众扒皮,学霸人设在线翻车外,可能还有更大的麻烦在等着他。
如果翟天临只是个演员,我们就用演员的标准去评价他——他确实还行,在《军师联盟》里塑造的杨修、在《白鹿原》里饰演的白孝文,都让人念念不忘。
可是,翟天临却也是个博士,是个正儿八经的博士。既然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学者,是研究人员,就同样适用于学术圈的标准。
目前,涉事的两所学校终于发声。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电)表示,已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11日晚,北京大学也发了则声明,表示将根据翟天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调查结论按规定做出处理。
这两天,《科技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北大北电真的无辜吗?可千万别拿翟天临一个人开刀!》,观点犀利,将矛头指向两所知名高校。
文章认为,“这件事从头到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翟天临一个人的问题。”“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该查。但给翟天临发学位的北电,也不是什么受害者。若翟天临的学位真的有水分,他的学位授予单位,算得上是共谋。”
盘点翟天临事件这两天的进展,不难发现,在这一事件中,围观的吃瓜群众比较特殊了——因为学术群体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吃瓜”也应有专业精神。
在翟天临事件的最初,相当数量的硕士、博士加入其中,全网搜索有关翟天临学术方面的资料,从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到引人关注的博士毕业论文,他们利用擅长的文献检索与考据比对,寻找着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证据。
从事件发酵到被媒体关注,他们的目的和诉求相当明确,都是紧紧围绕学术不端和学术公正展开,其中涉及到的,比如公开发表的论文是否抄袭,查重率为多少,毕业论文为何迟迟未上传知网,以及其与同期毕业同学相比,有无特殊对待等,其实都在学术二字的框架之下。
然而,当事件发酵,被公众所知后,其走向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更多的普通吃瓜群众及自媒体大V加入后,翟天临非学术方面的更多信息、其导师学历以及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张辉私生活等被扒出,再度点燃战火,将普通吃瓜群众的视线带到了学术不端的范围之外,翟天临事件似乎已退出了主场。
《科技日报》的评论文章,没有将翟天临事件作为娱乐新闻消费,而是再次将其作为学术不端事件来考量。文章称——
当学术圈开始扒皮翟天临,开始质疑他的期刊论文在哪里,并不是出于对演员本人的恶意。他们只是想知道——在没有满足毕业要求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毕业?一个人在其他领域的名气和资源,是否可以置换成所谓的学术成果?
博士帽究竟是对多年寒窗的褒奖,还是一项可以交易可以赠送的荣誉称号?毕竟,还有那么多人,兢兢业业地走在学术研究的路上。却眼看着有人抄了小道,怎么会不困惑、不愤怒?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小道是哪里来的,又是谁给铺的?为什么会有小道,谁可以走小道?
翟天临疑似不符合北电博士毕业要求——这是众多网友利用公开资料,在短短几天内就得出的一个结论。那么,翟天临的导师,学院的学术委员会,翟天临当时的答辩委员会,对此真的就一无所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评论还点名谈到了北电和北大——
所以,北电要调查,态度是好的,但还请千万有第三方进行监督,也还请千万别拿翟天临一个人开刀。
北大的意思非常明确,看北电的调查结果。但这一说明实在无力。就算翟天临的学位没问题,北大在面对质疑时,也应告诉公众,同期竞争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这一博士后岗位的有谁,学院经过几轮选拔选出了翟天临,理由为何。毕竟,翟天临申请北大光华博士后时,手上只有一篇勉强算得上论文的小文章,还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但是北大光华却独独选中了他,那一定是特别的缘分。
看这一通“吃瓜大戏”,也是一种提醒——做学术并非儿戏。学术成果摆在那里,就算深藏在数据库中,引用量为零,但它也随时有可能会被翻出来,被同行审阅。
每一篇不遵守学术规范的论文,每一项不遵守科研诚信的行为,都可能在某个时候,被引爆。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樊丽萍
综合自《科技日报》、《红星新闻》、偶酷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