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首名为《生僻字》的“高难度”原创歌曲迅速风靡网络,甚至在抖音、微博等平台掀起了“全民斗歌”热潮。“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绵绵瓜瓞、奉为圭臬……”伴随明快的节奏,歌词中的70多个生僻字逐一考验着人们的“词汇量”,尝试挑战的网友一边惭愧于自己的“才疏学浅”,一边自豪于汉字的博大精深。
从“教你认字”的《生僻字》到“魔性”解读诗词的网红教授,再到古诗新唱的《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节目,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回暖,亘古绵延的“古老”知识正与各种富有巧思的“年轻”形式交相辉映。
同时,种种全新演绎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对于“传承”二字的理解,还需给予更多尊重和敬畏。
创作初衷是唤起大众对汉字的关注
打开抖音App,《生僻字》成了最受欢迎的配乐之一,更有无数男女老少对着镜头唱起这首“全网最难”歌曲,甚至连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主动加入了“汉语十级”挑战。截至目前,《生僻字》的原唱兼词曲作者陈珂宇已因此收获了295万个赞和9万多条评论。
网络之外,歌曲的热度也在不断蔓延。在一些中小学,语文老师把《生僻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牢记读音,同时查阅字典了解每个字、词的出处和涵义。这恰恰契合了陈珂宇的创作初衷——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唤起大众对汉字的关注和记忆。
作为一名地道的“90后”苏州小伙,陈珂宇发现“又双叒叕”这个网络流行词常被用于形容一件事再三发生,虽然字面意思形象、生动,但他并不认识后面两个字,而大多数网友和他一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于是,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他,把对生僻字的好奇和对汉字的热爱写进了歌里。
在学界专家看来,在如今这个“人不离机”的时代,提笔写字成了稀奇事,而各种智能输入法所具有的联想、组词等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拆解了大脑对于汉字结构的认知。
一首《生僻字》或许谈不上有多大的教育意义,但它的确牵引着很多人开始关注汉字、读懂汉字。
趣味传承传统文化,须拿捏分寸
随着《生僻字》的走红,网络上也渐渐分化出两种对立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首充满正能量的好歌,不但让人“涨知识”,还弘扬了汉字文化;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首歌只是众多生僻字的生拼硬凑,且生僻字的实用性不强,无需强调重视。
陈珂宇解释,这首歌的创作前后历时半年,主要的难点正在于寻找合适的生僻字写入歌词——既要考虑押韵,又不能过于偏怪。
“最开始一共搜集了200个,最终选了70多个。”而他选定的这些生僻字多为成语,虽不常见,但并没有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眼尖的网友还发现,其中不少生僻字都来自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名篇。
比如,“茕茕孑立”出自李密的《陈情表》,“陟罚臧否”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
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明洁看来,《生僻字》是一个有趣却不失严肃的作品,它代表了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解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一种探索。眼下,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
比如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凭借一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和幽默诙谐的讲课风格,被无数网友笑称为“古典文学课堂里的一股‘泥石流’”。而正因为他真正走进了诗人的生命,才能与他们亲切“对话”,重现古典诗词的现场感和生活气息。
李明洁说,这些不同于知识灌输式的创新形式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它也适时提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报以更慎重、敬畏的态度,避免误入传统文化幼齿化、娱乐化的倾向。
作者:记者 朱颖婕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