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机器人,浮现在大家脑海里的都是像《超能陆战队》中“大白”的萌神形象,亦或者形如《变形金刚》中擎天柱、霸天虎般威猛帅气的形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找到它们的身影,因为功能强大的机器人往往造价高昂,行走的平衡性和高能耗也是困扰双足机器人发展的两大难题。
今天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2019国际机器智能研讨会暨成果展示会上,该校机器智能研究院李清都教授团队联合德国汉堡大学、深圳行者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了一款名为“小贝”的新型双足机器人,成为全球目前唯一可以同时做到“平衡、高效、智能、安全、经济”五个关键特性的大双足机器人。“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也于今日正式揭牌成立。
当走出实验室,“小贝”式机器人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些什么?事实上,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的“小贝”作为一个平台,拥有丰富的拓展性,例如加上摄像头就可以用于巡检,加上语音就可以迎宾陪护等等。李清都介绍说:“随着‘被动行走+人工智能’的技术成熟度的提高,我们可以集成越来越多的成果,比如皮肤、视觉、抓取、操作等等,就能使机器人无论是体型外貌还是功能都能无限接近于人类。”这样一来,机器人可以取代人类做一些恶劣、危险、枯燥的工作,也就是大家所常说的“3D”工作。
“解决一个问题,就让机器人获得一个功能,就能解放一部分劳动力,进而创造一定的价值。”基于这些成果,李清都教授团队已经研发出一款集智能、康复、助行于一体的产品——智能“足步机器人”。它采用独特的足式行走模式,利用摆腿实现人行走的步态感。
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该机器人可以通过动态感知人与机器人之间的距离,加框式支撑轮,在地面构建一个最佳支撑多边形,确保身体的稳定性,从而很好地保护使用者。同时,它还可以自动采集人双腿步态、双臂压力等数据,分析使用者的行走步态,监护使用者的健康状况。
相比医用外骨骼,“足步机器人”结构简洁,具有性价比高、简单易学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就能真正成为照顾老人、孩子起居的好助手、好伙伴。
人工智能已成为当前科技发展的热点,在此形势下,上海理工大学于今日正式成立机器智能研究院。
“机器智能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研究,需要将人工智能与其他多个学科进行深度融合,而上海理工大学的机械制造和医疗器械是重要的传统学科,控制科学、光学工程和系统科学是发展迅速的优势学科,它们将为机器智能研究院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介绍,相比现有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更加注重“人与机器”在实际环境中协作、共融的智能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人机共融技术研究、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仿生机器人研究、医疗康复机器人研究,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家居服务等军民应用领域,形成“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的新特色,助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战略实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
据悉,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将聚焦物理世界人工智能,研究人机共融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除了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外,研究院还将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控制工程、计算机、机械工程、系统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及相关本科专业,于2019年9月开始,从全校选拔招收“机器智能”新工科本科教育特色班。
作者:樊丽萍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麟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