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016年以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全面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深入实施《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方案》。根据“成熟一校启动一校”的工作原则,本市分批启动了地方高水平高校的试点建设并有序推进。
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经验辐射、创新驱动。各试点高校立足长远,紧密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发展要求,不断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取得阶段性成果。即日起,文汇报推出专题报道,分享各校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进程中的特色亮点。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代背景下,解析它们的经验和成果,对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启迪。
12月20日,新浪网上一个名为《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戴小杰:躬耕渔业研究30年不忘蓝色初心》的视频备受关注,它讲述了一位教授和一条金枪鱼30年的“恋情”,展现了学者躬耕渔业研究三十载的“蓝色初心”。戴小杰所在的远洋渔业国际履约教师团队,2017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他们为代表的海洋人,正在用实际行动展示着这所高水平地方特色大学的魅力。
一年前,上海海洋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时,学校也跻身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试点建设行列。这所践行“勤朴忠实”的百年学府,“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在“双一流”建设的路上,正结出累累硕果。
乡村振兴,他们在路上
崇明区,在上海海洋大学专家们的眼中,就是一个“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上海海洋大学专家指导下,以专业蟹苗育苗技术打造崇明清水蟹品牌,甚至能和阳澄湖蟹媲美。上海海洋大学还采用“科教”融入模式,充分挖掘学校学科优势。学校向崇明区大量输送人才,开展河道生物资源调查,建设生态示范村,处理水产养殖尾水等,想法子让崇明更加兴旺。
今年8月,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上海海洋大学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丽水市人民政府在浙江丽水市签署《共同创建浙江(丽水)渔业绿色发展创新区助推乡村振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2022年)》。
学校重点实施“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项目,开展援疆、援藏渔业产业扶贫工作。在新疆,为伊犁特克斯河恰甫其海水利枢纽工程的渔业资源养护提供技术支撑;在贵州铜仁、遵义,建设数字化渔业基地;在西藏亚东,开展亚东鲑资源保护与开发。
生态保护,他们在行动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现挂职崇明区水务局(海洋局)的陈立婧发现,崇明岛上东风西沙南侧的长江水域,常年栖息着约30头江豚,可作为迁地保护的建群个体。她说:“我们将利用学校的优势,推进江豚迁地保护区建设,为打造‘东滩候鸟天堂,西滩江豚乐园’,形成两翼齐飞的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助力。”同样,长江水域生态保护也在行动。2018年3月,农业农村部长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上海海洋大学共同发起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该中心研究成果为国家开展长江流域退捕转产出台政策提供准确参考数据和信息,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政策、决策和实施提供了科学建议。上海海洋大学对南北极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环境的调查研究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科学家们阐释了南极鱼卵抗冻机制;突破了对北极海冰的预测研究;首次发现北极沉积物的阻燃剂替代品。
大洋大海,他们谱写生命之歌
11月14日,由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方家松教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深渊生物学资源勘探、获取和开发的前沿技术体系研究”正式启动。这是学校深化改革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也标志着承担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
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进“船舶压载水检测试验室”。该实验室是我国首个拥有双证(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证书)的专业从事船舶压载水检测的实验室,也是我国唯一具有国际互认资质的压载水检测实验室,将为我国的船舶压载水国际公约履约能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学校积极实施“亚洲校园”项目,把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到世界。2017年,中葡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2018年,中葡海洋生物联合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年会召开。
上海海洋大学表示,将沿着“双一流”建设的方向,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着力提升特色领域研究,助力精准扶贫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等方面扬帆起航。
作者:蔡霞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