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纸阁、脸谱馆、皮影戏台……昨天,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小学的课堂,一场家长、师生共同参与的“海派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嘉定区上演。不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把多种民间艺术精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让师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汇、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据了解,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小学与同济大学、嘉定区以及沪上知名院团共建“海派文化传承基地”,基地以“小学启蒙、中学深化、大学拓展”的海派文化传承与发扬为理念,充分利用大学和地方文化资源,发挥知名院团的专家和智力支持。
当天,海派语言文化大师王汝刚、海派剪纸艺术大师王建中、海派书法家江理平等专家现场受聘为基地首批指导老师。
盘活区域文化资源打造“海派文化传承基地”
在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小学,共有26间“特别”的教室——这一个个富有海派文化气息的场馆,是嘉定中小学盘活区域和高校资源,传承优秀文化所打造的。面塑间、风筝亭、扎染台、丹青阁、沪剧楼等场馆,为同学们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感知、体验中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海派文化嘉年华活动当天,来自同济大学中国书画协会、同济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的教师代表与各“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同带领师生现场体验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专用教室将为孩子们传递海派文化最丰满、最生动的一面。
谈及“海派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初衷,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王建芳表示,在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让中小学生了解海派文化意义重大。基地建设旨在培养全校师生对海派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兴趣,创设优良的校园人文环境,推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让更多少年儿童认识到,既要继承延续民族文化,更要崇尚文化、热爱艺术、热爱人生!
26个海派文化场馆奉献了一场极致的视觉盛宴
通通红、蜡蜡黄、碧碧绿、青奇奇、雪雪白、墨墨黑......在“沪语楼”场内,家喻户晓的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以“看看上海话里的颜色词”作为开场,与初中生们一起开心地“噶讪胡”,开启沪语启蒙教育第一讲。
记者看到,剪纸、刺绣、竹编、陶泥手工、沪上面点制作等传统手工艺,也纷纷走进孩子们的视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了解传统手工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得到提升。
近年来,嘉定区中小学进一步促进海派文化与沪上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为广大非遗传承人搭建起校园展示、互动、传承的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传习活动,增进了同学们对海派文化以及非遗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形成了人人知、人人爱、人人学的良好局面。
作者:张鹏
编辑:沈湫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