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齐步走,更多精彩在后头。今天举行的第十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传出了一系列政策利好。
教育是民生工程。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领域能否在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上先行一步,能否通过“抱团”发展的方式争取国家层面更大的政策支持,在一些重大改革事项或者试点项目上先试先行?
沪苏浙皖此次不仅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框架协议》,为确保该红头文件“落地”,三省一市还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敲定了一系列近期工作要点。
打造“职教人才成长带”,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师资队伍等多个领域,长三角都有一些跨区域的重点项目将付诸启动。在上海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王磊看来,出现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些合作新动向,很有看头。
比如,今天揭牌成立的4家“长三角地区联合职业教育集团”。这背后的顶层设计思路大致是:未来,三省一市将聚焦若干产业领域,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推进相关优质职教资源共享。一方面,结合各省市产业差异化优势,进行区域联动局部,可以调整、优化院校与专业布局结构;另一方面,各区域将有机会个展所长,协同、错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以新成立的长三角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为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龙头地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发展的推动作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正是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未来,除了进一步发挥上海的战略优势,这个全新的教育集团还将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地区的“职教人才成长带”。
顺应“大智物移云”的发展趋势,该教育集团将创新产教融合新机制,促进区域内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未来,更多行业企业将深入介入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创新电子信息类人才联动培育的各项标准等,促进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根据最新统计,三省一市的职业院校、知名企业及行业协会总计170家单位已加入该教育集团,其中,高职院校32所、中职学校55所、企业及行业协会共83家。
此次《三年行动计划》还明确,未来,将逐步探索在职教领域开展教师跨地区企业实践、学生跨地区实习实训;搭建职业院校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共享平台,促进课程体系、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开放协作等。
促进名师、名校长区域流动,打造后备人才蓄水池
根据《战略框架协议》,未来,基础教育领域将有更多的名师、名校长在长三角流动,此外,三省一市还将通过跨区域的师资培训、异地交流任职等,着力培养后备人才。在高教领域,设立“长三角访问学者”机制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可以说,促使优质教育资源的进一步辐射,正是更多人民群众渴望获得的民生福利。
事实上,三省一市在师资联合培养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从2011年起,随着“长三角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培养”项目的启动,过去八年,上海共选派35名高校中青年干部赴长三角高校挂职。其中:部属高校派出4人,市属本科高校派出29人,高职高专派出2人。同时,上海还接收了50名来自江浙皖三地高校中青年干部到高校挂职。这一促进不同高校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挂职项目,大大拓宽了各地中青年干部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一支坚强有力的后备干部队伍。经过挂职培养锻炼,上海派出的挂职干部中已有2人被提拔为校级领导干部。
上海和浙江都是新高考改革试点的先行省市,上海也是承担国家教育综改试点的城市。有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得益于这些试点的基础和积累的经验,三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未来将有更多机会“抱团”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并依托研究院等机构,携手做好区域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政策的研究与重点项目服务等工作。
加速长三角高校深度融合,提升科创和社会服务能力
在高教领域,长三角的区域合作项目更多、基础更实,成果也更为丰硕。这些年,无论是集中展示高校科创成果和实力的工博会,还是汇聚沪上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的“汇创青春”活动,对长三角高校的师生来说,都是成果展示的平台、促进交流的契机。
以工博会为例,今年开展前,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就专门召开了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局长会议,介绍高校展区筹备情况。展会期间,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20多个专业观众代表团的约2000人参观了高校展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对提升创新能力有迫切的需求,十分重视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因此每年的工博会高校展区,都收到长三角地区专业观众的青睐。
今天,“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揭牌成立,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等三省一市的高校均为联盟单位。另一方面,在推进高教的创新发展方面,扩展“高校交换生计划”、探索“地方高水平大学协作交流”机制和“新工科高校联盟”建设、实施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等项目,都将逐步推进。这些平台和机制的建立,无疑将大大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促进区域内高校及校企的深层合作和共赢发展。
作者:樊丽萍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