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张宇成了孩子们喜欢的“爸爸老师”,经过几个月的锻炼,他已经可以熟练地给孩子们喂饭。
今年,沪上不少公办幼儿园首开托班,招收2-3岁的孩子入园。随着本市托育资源的扩容,一部分家庭得以缓解“燃眉之急”。但把那些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宝贝们送到陌生的托育机构,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老师管得过来吗?师资质量有保障吗?
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呵护,这些“最柔软的人群”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有更高要求。近日,记者走访不少幼儿园和托育机构后发现,由于学前师资缺口较大,体制内幼儿园的师资捉襟见肘,而社会机构举办的托育点和社区托育点,“高薪”从体制内幼儿园“挖”人,育婴师、保育员等师资的争夺,日趋白热化。
为弥合师资供需之间的 “剪刀差”,上海提出,力争到2020年,每年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达3000人以上。在上海开放大学,今年4月迄今,已培训1014名托育从业人员。尽管如此,师资仍然是沪上幼儿园和托育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首个托班开出来了,幼儿园园长“诚惶诚恐”
“托班教师要分别具有高级育婴师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而幼儿园里现有的具备托班经验的老师少之又少。”普陀区童星幼儿园今年开出了首个托班,园长吴丹特地把幼儿园小班教研组长调配到托班做班主任。
而在管弄新村幼儿园,首届托班小朋友刚刚度过了开学头几个月的适应期,逐渐喜欢上了幼儿园。可园长谢辰卿仍有些“诚惶诚恐”,整个暑假,她都在研究托班的师资配备。按照规定,接收23名孩子的托班,只需配备“两教一保”。可考虑到孩子的体验,这所幼儿园今年特地多配了一位教师,三位教师既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可以优势互补。
要提升幼儿入托入园的体验,师资配备来不得半点含糊。对于托育机构创办者和管理者而言,眼下最愁的,莫过于如何为托班配备胜任且足量的育婴师和保育员。“年轻教师没经验,年长的教师有经验、但体力不足。”延长路东部幼儿园园长林丽感慨,想要建设一支数量充沛、经验丰富且婴幼儿喜欢的托育师资队伍并不容易。
在这所幼儿园,今年托班的新教师张宇成了孩子们喜欢的 “爸爸老师”。幼儿园男教师绝对属于“稀缺”资源,他们让孩子更有安全感,而且男性本身的豁达、阳刚也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但男教师心粗、动作幅度大,照看那些“柔软的”托班宝宝挑战不小。经过几个月磨练,张宇已可以熟练地给孩子换尿布、喂饭、穿衣服。
幼教师资“饥荒”,本地人才供应缺口近一半
“托班师资配备,其实很有讲究。”特级园长、思南路幼儿园园长吴闻蕾说,0-2岁、2-3岁、3-6岁婴幼儿的教育差异很大,越小的幼儿教育,专业性越强。“小年龄段的孩子个体差异非常大,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和专业度。”
“眼下,学前教育人才缺口巨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供不应求,尤其是高校缺乏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专业。”提及师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周念丽直言问题严峻。此外,在业内专家看来,托幼机构的老师不仅需要爱心和专业技能,还得体力充沛。本市某知名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该幼儿园今年开了托班后,仅仅一个月,一位四十出头的老师就因腰椎间盘突出发作,不得不回家卧床休息了。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上海承担幼教师资人才培养的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两家本科院校,以及上师大天华学院、上外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等高职高专民办院校。这些院校每年培养的幼教类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也才1500人左右,即便加上一些研究生毕业生,相比全市幼教现在每年2000至3000人的需求总量,本地人才供应缺口近一半。严格意义上讲,幼教师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饥荒”状态。
托育“门槛”并不低,职业伦理教育不可少
据悉,上海目前正在鼓励高校、上海开放大学、职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培训,重点培养规模合理、业务水平高的育婴员、保健员和保育员。
“育婴员和保育员的行业门槛,较之其他行业其实更高,因其工作对象主要是0-3岁的孩子,所以从业人员必须有足够的爱心、耐心、责任心,还得体力好。”上海开放大学培训管理部部长王松华介绍,该校今年已经完成培训的1014名托育从业人员,每人都持有“双证”:一张是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育婴员、保育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另一张是市教委托幼工作处监制、上海开放大学颁发的职业道德证书。
“学员不仅要学习专业的技能,还特别强调职业伦理教育,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考核。”王松华告诉记者,为此,学校还专门开发了针对托育从业人员的心理测试系统,每位学员必须接受两次心理测试评估。“对个别没有通过心理测试的学员,我们会明确告知,并引导他们从事其他行业。”不过截至目前,也只有一批学员刚刚通过培训。
在思南路幼儿园,两位有着丰富托班带教经验的老教师即将退休。“如果幼儿园重新开设托班,我们能否用好这些‘老法师’团队,带教一批托育师资?毕竟他们的经验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吴闻蕾建议。
一位特级园长表示,随着学前教育逐步提倡“医教结合”,不少幼儿园中的保健老师其实可以进入课堂成为“第三名教师”,这在部分示范园中已有很好的探索经验。“但目前,这些保健教师进入班级后,尚且不能进行职称评定,这可能会打消她们的积极性。”这位园长建议,如果能有制度突破,或许能为托班开设吸引多元师资资源。
作者:记者 张鹏 樊丽萍
图片:张鹏 摄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