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浦区杨浦小学的“学习空间”,孩子们“三五成群”地靠在墙边,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他们有的拿着画笔在墙上涂涂抹抹,还有的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工具依次贴在墙上,好不热闹。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的“学习空间”其实是一间经过改造的教室,这里的墙面、课桌椅、学习资料包,乃至灯光的明暗调节,都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学需求进行了科学的设计。
上海市杨浦区杨浦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杨浦小学校长李忠认为,当开放、多元、变幻的社会以快捷、迅猛、丰富的形态冲击着教育时,传统模式下狭小、封闭的教室已经不能满足未来教学的需要。想要培养出能够面向未来的学生,新型的教室应该是怎样的?杨浦小学“学习空间”的探索,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新型学习空间撬动教学方式变革
“国庆假期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四川稻城亚丁旅行,那里下了一场大雪,非常冷。”杨浦小学的一位二年级学生感慨道。“怎么可能,我和爸妈在国庆节期间去了厦门,那里温暖宜人,我们都穿短袖呐!”另一名同学质疑说。
同样是在国庆节期间,为什么温度相差这样大?两个小家伙把问题写在了班级“好问角”上,引起了语文教师何懿的关注。她邀请该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汪邵飞、美术学科教师黄兰、探究学科教师吴峥以及二师附小科技教师徐骥盛一起,研究如何将孩子们的问题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开展项目式学习。
最终,何懿想到,二年级语文《山里桃花开得迟》一课中,在讲到不同海拔高度的桃花开花有早有迟,恰巧反应了地理位置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几位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制订“寒假旅游天气小贴士”的教学项目在语文课堂上徐徐展开。
何懿的语文课正是在杨浦小学的“学习空间”中完成,在这里,传统的“三尺讲台”和“黑板”已经转换了形态——所有的墙面都可写、可擦、可粘贴,师生可以把学习过程或学习成果用写、画、演示等不同方式呈现出来。学习时,孩子们按照小组分工协作,在墙面上贴贴画画,忙活个不停,用温度传感器连接ipad的方法模拟测量不同地区的温度差。
杨浦小学教导主任朱凯也告诉记者,在“学习空间”里,传统教室里“秧田式”的桌椅排布已经被可以随意拼接的新式桌椅所取代。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可以把桌椅拼成四叶草、正方形等,方便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小组协作。
此外,为了让学生拥有舒适、安全的心理空间,设计中还考虑了智能、环保等要素,大屏幕采用了柔和光线的智能产品,书架、课桌的边角都作了柔性处理,灯光、空调等设施都采用了智能化管理。
授课的物理空间变化引发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就是这样充满童趣和科技含量的“学习空间”,能够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秘密,撬动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
李忠介绍说,相比传统教室,新型学习空间增设了“好问角”“成果墙”“资源桌”三个区域,师生将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作为核心学习方式,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体验跨学科整合的课程,经历合作分享的人际交往,享受丰富便捷的资源,学习成果有课程标准和相关学习能力作为评价依据,学生的学习随时,随处,真实、深度发生。
学校二年级3班班主任、语文教师吴珮沁感受到了在学习中心执教的乐趣:“传统的课堂上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教室物理环境的改变,引导着老师授课方式的转变——在学习空间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他们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只有遇到问题才会向老师请教。”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董蓓菲看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学生,除了要具备文化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管理自我生活的能力,还要充满社会责任感。教学空间的转变,恰恰给学生留下了两种能力生发的空间。
在杨浦小学的“学习空间”里,项目化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变成了可以分享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董蓓菲说,传统教室的墙面对学生而言是静态的、被动的,经过改造后的学习空间,墙面对于学生而言是自主学习的天地,孩子们有选择的在墙面上表达自我观点,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这便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
李忠说,不用多久,这样的学习空间会在杨浦小学的每个教室出现,项目化的学习方式也将成为学校的教学常态。
作者:张鹏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