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前日夜读,不慎邪风中表。延至今日,微热恶寒,支节强几,胸胁苦满,涕泠干呕……”日前,一位大学生写的“古风”请假条在网络热传,有人打趣说:“现在的孩子‘套路’太深,请个假都能写出一篇古文。”眼尖的网友则辨认出,这张假条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大多出自《伤寒论》《黄帝内经》等,非熟知典籍、文采出众者不能完成。这类采用文言文创作辞职信、自荐信、作文等现代文本的现象,已被学界视为一种新式的“文言回潮”。
在不少学者看来,这种现象是当前多元化社会语境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文化之美逐渐深入人心。今天的中小学生时常研习和品读简洁典雅、意境悠远的古代汉语,定会对现代汉语的学习起到熏陶和滋养。但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使用存在层次之分,须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用途区别对待。
传统文化的熏陶关涉基本文化底蕴的养成
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捧着绘本教他们念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朗朗上口的韵律携带着独特的古典美感和意蕴,贯穿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今天,我们不再需要像古人一样满口“之乎者也”,但家庭及学校教育始终强调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很多语文教师看来,浸润在优秀的文言作品中,可以滋养现代汉语的学习;而两种语言交相辉映,将更加丰富学生的表达和思想。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希明说,很多古典作品中的语句、典故在时间的淘洗中慢慢融入了现代日常用语,或演化为成语、俚语等。比如,“鹏程万里”这一成语就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认为,必要的时候,教师应该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地掌握一个词语的现代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渊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互为观照,最终还会形成人生情境层面的一种反哺。王希明提到,“想念”这一心情被很多古典作品诠释到了极致,比如《诗经》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如果改用现代汉语表达相同的心境,往往会比较啰嗦,不及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说得精准透彻,且余韵悠长。在王希明看来,“简洁而雅致的文言表述终会在某个时刻、某个情境与千年之后的我们产生共鸣,并内化为我们的语言能力和人生感悟。”
根据学界的观点,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归根到底更是一种文化系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是不同的语言形式,但两者的文化内核是一致的。每个人都本能地使用母语进行思考,所以对母语的修养越深,能调动的资源、语汇和思维的联想就越丰富,而文言文的底子无形中对文风通顺、简练,以及遣词造句的推敲有很大帮助。可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熏陶关涉基本文化底蕴的养成。
区分场合和用途,切忌为功利进行文言写作
“语言的发展目的,是使得文字和口语趋于接近,即 ‘言文一致’。”在专家看来,语言的使用是有层次的:在最基础的日常交流中,白话文甚至肢体语言就够用了;在传递一定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中,有时浅显的语言会力有不逮;而在具有审美意义的交流中,则必须要有传统文化的支撑,比如在进行哲学思辨时,或许就要借鉴老子、庄子的思想理论。
▲上海长宁区适存小学图书馆内,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儿童诗的课程。袁婧摄
那么,文言写作的适用界限是什么?王希明认为,首要的是区分文学性文本与实用性文本。在实用性文本,尤其是公文、信函中,至今仍保有不少残留的文言成分,如介绍信中的“请予接洽是荷”等。然而时至今日,除去这类约定俗成的用语、格式之外,实用性文本应以流畅简约的白话为宜,以免增加阅读对象的理解负担。但是,在创作怡情表意的文学性文本时,自然可以使用文言文,赋予文字一种新奇而典雅的审美感受。他平时就十分鼓励学生在随笔、日记中,试写一些古诗、古文、对联等。
至于能否用文言文写作中高考作文,大部分专家表示应谨慎对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意如认为,从学习、赏析上升到应用、创作的层面,“文言回潮”现象体现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追随。但在中高考这样的重要升学考试中刻意使用文言写作,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冒险之举。因为中高考作文的字数要求和答题时间基本是为现代汉语量身制定的,而大部分学生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规范、典雅的文言作品,若是写得“半文半白”,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王意如提醒说:“有些孩子真心热爱传统文化,或者是做古代文学研究的‘料’,他们尝试、练习文言写作是完全提倡的。最怕有人为了哗众取宠,或者抱有功利目的,鼓励孩子用文言文写作。”
文:朱颖婕
编辑:沈湫莎
责编: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