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850万人口的以色列走出了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95家纳斯达克上司公司,各国教育者都试图想揭开以色列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秘密。科技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新启示?今日,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高峰论坛——校长论坛在友谊会堂举行,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英国和中国的高中校长们齐聚一堂,共同为“培养未来的小科学家”出谋划策。“创新素养要从幼儿园开始培育,而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项目制教学,则成为眼下基础教育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各国校长结合自身办学理念,探讨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景时达成了一致。
走在“十字路口”的基础教育
“老师讲、学生听”是当今中小学教育的主要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弊端正逐渐显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础教育也正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
曹杨二中校长王洋分享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一位中国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到美国攻读博士,阻碍他实验进程的原因竟然是不会用螺丝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素养成为了不少学生科研路上的“拦路虎”。
以色列Hebrew Reali 学校的校长约斯·本·道夫(Yosi Ben-Dov)在考察中国的学校之后,感叹中国课堂纪律性很好,学生很安静。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是,在以色列课堂上,老师时不时就会被学生打断,学生有”我现在就要听懂,不明白就马上提问"的强烈诉求。像以色列这种活跃的课堂环境,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
科学研究更多需要批判性思考,在科研领域,中国学生乐观、听话的特点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中国学生的特点是自我成长能力很强,阶段性目标明细,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复旦附中校长吴坚说,“同时,以分数为标尺的单一评价模式抹杀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素养。”
科学创新方面素养的缺失就直接导致了人才的巨大缺口,比如人工智能,相较于熟练的技术,更需要高精尖人才的创新能力。谷歌中国教育负责人朱爱民认为,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缺口不是几十人,而是几百万人,培养道路长路漫漫。王洋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中国缺工程,缺技术,却少卓越的工程师。"而在高中阶段,学生科创素养的培育遭遇瓶颈——"时间太短,任务太重",高三要全力应对升学,只有高一高二两年能够利用,这就需要科创的培养向初一、初二延伸;老师方面,光靠中学师资也远远不够,需要借助大学的力量。
▲曹杨二中校长王洋
科创能力的培育要从“娃娃抓起”
“11年前,苹果手机诞生了。彼时,没有人会想象到,我们可以在24小时之内随时接收到丰富的信息。”美国基石预科学校(Cornerstone Preparatory Academy)的校长布莱登·麦克奥(Brandon McCall)略加深思地说,这其实是对教育的挑战。“千百年来,教育的模式都是让学生接受来自教师的权威信息,而今,学生却可以通过手机和互联网抓取丰富的信息,学校教师和管理者都要进行思考——学校要如何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近年来,随着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深水区”,学生的综合素养愈发收到重视。从升学方式到变化到课程设置的转变,教育从业者不断反思现状,也不断尝试和调整教育模式,中小学开设STEM课程便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王洋阐述了他对于STEM的理解,STEM是”育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的"有效教育途径",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文化、态度和学习方式。王洋强调,在未来,计算思维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思维模式是无法在笔头考试中体现的。曹杨二中设立STEM课程的实践已经一年有余,其课程以工科为主,设有通用技术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等,用计算机科学将其他学科"串起来"。
眼下,各国教育专家达成了共识——科创素质的培养越早越好,要”从娃娃抓起"。约斯·本·道夫非常期待与中国学校的合作,以色列理工大学已经与汕头大学共同开设了合作校区,而他希望STEM的培养能更早,"要从幼儿园开始培养,一年级,两年级,然后延续下去。"他说。
▲美国基石预科学校(Cornerstone Preparatory Academy)的校长布莱登·麦克奥(Brandon McCall)
STEM是不是医治应试教育并发症的良药?
如果说考试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那么STEM教育则希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团队合作,想出方案,行动落实,在一次次碰撞中收获成长。
复旦附中校长吴坚表示,STEM课程提供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磨一磨”,整体上更多呈现学生的可能性,这是现代教育应该提供的。
各国校长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把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是学生学习能动性的重要考量因素,要让学术感受到知识不是课本上枯燥的字符,而是能产生价值、有实际意义的工具。美国基石预科学校(Cornerstone Preparatory Academy)的校长布莱登·麦克奥(Brandon McCall)就非常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鼓励学生"动手做",学校采取大学一样的模式,一节课一个半小时,课堂上,老师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德国伯乐高级文理中学(Burggymnasium High School)则采取“转门”模式——学生可以自己做项目,然后用报告的形式向同学展示。
中国的中小学也正悄然转变。谷歌中国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对高中老师进行破冰式培训,将编程纳入中小学教育,鼓励学生开发AI的应用。可视化的编程软件将AI这一听起来高高在上的概念“拉下神坛”,小学生也可以操作,编出自己的APP。
“科技其实很简单,”吴坚也说,“教育的转变要求我们立足未来,立足长远。”
▲复旦附中校长吴坚
作者:张鹏、实习生奚清逸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