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有多么伟大?
她用29年的平凡守护了一瞬间。
爱有多么深沉?
她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了她的学生。
今天上午,李芳老师举行追悼会。学生代表、社会各界等4000多人一起送李老师最后一程。
在李芳追悼会上,中共信阳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向李芳同志学习活动,并追授李芳同志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市政府追授李芳同志为“优秀人民教师”,市总工会追授李芳同志“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市妇联追授李芳同志为“信阳市三八红旗手”。
李芳老师的女儿在追悼会上发言称,自己妈妈教会她积极面对人生,妈妈的行为将使她受益终身。学生代表发言称,如果有来生还要做李芳老师的学生。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共同缅怀信阳儿女的优秀代表——李芳同志。李芳同志在护送学生离校的路上,面对突如其来失控的车辆,为保护学生,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献出了年仅49岁的宝贵生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伴随着主持词的朗读,李芳老师追悼会举行。
“在护送学生的路上,在死神冲撞的路口,这一次,你不是用那支神奇的粉笔,而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死神和学生中间。你用抉择教给了学生,最后一道题!你用生命完成了教师,最后一堂课……”
▲在绿之风希望小学门口,“高高兴兴来上学,平平安安回到家”提醒着每一个人
伟大的一瞬
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是普通的,但是,那一瞬间,她所做出的决定和行为是如此伟大。
6月11日,一个寻常的周一。
17:30,李芳带着学生们从三楼教室下楼,迎面碰上了学校党支部书记张涛。在跟张涛打完招呼后,她就带着学生们去操场排队,准备护送孩子们回家。可让张涛没想到的是,这竟成了他见李芳的最后一面。
▲如今,我们都还在队伍里,却再也见不到那熟悉的身影了
20多分钟后,张涛还未处理完学校的事务,就接到学校老师的报告:李老师为救学生出事了!张涛脑袋“嗡”的一下,赶快往事故现场跑去……
事故现场就在学校大门往东50米处的十字路口。和往常一样,李芳在前面带队领着孩子们通过路口,后面其他老师督促学生抓紧时间过马路。
绿灯亮了!当李芳和孩子们快要走到马路对面的时候,突然,一辆装满西瓜的深红色三轮摩托车自北向南冲来,在下坡路段越来越快。
“快跑开,刹车失灵了!”三轮车司机大喊。
“有车,快躲开!”在这短短的几秒钟,李芳一边呼喊一边冲上前去挡在学生面前,并奋力推开受到惊吓的学生,而她自己却来不及躲开迎面冲来的三轮车。
“我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就看到4个孩子倒在地上,李老师被撞到了距离学生倒地10多米的地方。”和李芳一起护送学生的教师陈燕目睹了这场意外,“无论我怎么喊,她都没能再睁开眼。”
4名孩子得救了,李芳却因伤势严重,于6月13日凌晨4点多医治无效,英勇牺牲。
▲如今十字路口如今格外的清净,人们却无法忘记在此倒下的李芳老师
冒着生命危险挡在学生身前的李芳生前却是个胆小的人。“去医院打针她都害怕,看到虫子都会大叫。”李芳的一位好朋友说,“在推开学生一瞬间,她一定是下意识的,是切切实实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了,要不然她不会这么勇敢。”
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是普通的,但是,那一瞬间,李芳所做出的决定和行为是如此伟大。
“希望孩子未来不管走到哪,都不要忘记李老师,要永远记得他是李老师的学生,是李老师救了他。”一(1)班的湛晟坤是4名孩子中受伤相对较重的一个,他的母亲姚忠玲在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情绪有些激动,数度哽咽。
▲事发地周围的群众再提及当日情形,仍忍不住掩面痛哭
平凡的29年
尽管身处平凡的岗位,29年来,她时刻不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
▲李芳老师执教的二(3)班教室
“工作29年来,她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时刻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是教师党员中的优秀代表。”浉河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殷世明如此评价李芳的教师生涯。
1989年,李芳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便一直坚守在农村小学的讲台,先是在偏远的黄龙寺小学、谢畈小学,后来由于学校撤并等原因,来到绿之风希望小学任教。
李芳的同事兰思武,是李芳从初中到师范学校的同学。参加工作之初,两人又一起被分配到了黄龙寺小学任教。兰思武记得,李芳在上学时就是一名特别优秀的学生,智商和情商都很高,“本来想,毕业后她会有别的选择,没想到她会到偏僻的农村小学一干就是这么多年”。
爱学生、真诚而乐于助人,是同事们对李芳一致的评价。
老教师王奎远得知李芳去世的消息后脑子一直很乱,茶饭不思,想整理李芳的事迹材料,落笔许久又不知道自己都写了些什么。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她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用爱心抚育每一个孩子。她对所教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爱好都了如指掌,学生中谁家遇到困难都愿意向她倾诉,她总是尽心地去安抚并帮忙解决。”王奎远说,李芳在业务上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不断学习,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为的是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李芳是个热心人,许多实习教师都愿意拜她为师,她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教他们怎么上课,怎么克服心理障碍,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王奎远说。
▲李芳老师执教的班级,孩子们在等待李芳老师的归来
与李芳搭班的数学教师罗银森对此感触极深。“我跟李芳老师都是2015年来绿之风希望小学的,我是新教师,她是老教师,我俩从去年开始一起带这个班。”罗银森说,“我刚开始当班主任带这个班的时候,找不到方法,李老师就主动给我传授经验,教我怎么管理班级。”
今年希望小学举办庆“六一”活动,罗银森带的班被分配了表演朗诵的任务,可教数学的罗银森对朗诵一窍不通,发现罗银森犯了难,李芳二话不说就揽下了带全班练习朗诵的任务。
同事们舍不得李芳,学生们更是不愿相信老师已经离去的残酷现实。
▲李芳老师用爱守护的可爱学生们
“希望能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李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从这朴素的话语中可见学生们对李芳的依恋之情。
“我之前经常不完成作业,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我改掉了坏毛病。我现在非常想念李老师,希望她还能回来给我们上课!”学生曹田想哭着说。
“李老师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每当我们不懂时,她总会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们;李老师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总会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的身旁,好像她能看出来我们每个同学遇到的困难一样;李老师还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她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学生,当时她一定在想:要保护好他们!”学生唐一涵以自己的理解描述李芳在救人一瞬间的心理活动。
闪亮的一生
她就是这样一个自始至终爱美的人,这一次,生死关头,她的奋力一推定格成生命中最美的画面。
▲美丽而温柔,这是李芳老师给大家的印象
这个周末,李芳原本答应陪女儿参加公务员面试,可是她却要爽约了。她的生命定格在了6月11日下午5点51分,在那个曾无数次穿梭来往、护送学生的十字路口。
▲事发前,李芳老师还像往常一样,仔细整理着自己的办公桌
就在事发前几个小时,李芳还在帮希望小学的一位年轻班主任处理家校矛盾。“谁想到就两节课没见,还没有当面好好说声谢谢就……”这位年轻的班主任叫陈静,她红着眼圈哽咽着说,“李老师跟我妈妈年龄差不多,平时她从家回来有什么好吃的总会给我带一些,她知道我们这些小年轻出门在外不容易。”
▲6月5日李芳老师刚刚过了49岁生日
事发前一周,李芳刚刚过完自己的49岁生日。“李老师平日是一个爱美的人,我们私下都爱叫她‘老美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这次最美的选择,却成为留给我们最后的美!”与李芳生前同住一室的同事郝翠玲早已泣不成声。
“有车,快走开!”这是李芳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她就这样永远离开了她牵挂的学生和牵挂她的亲人朋友,走完了自己闪光的一生。
如果你一定要问李芳英雄壮举的动力之源,那就是,对学生毫无保留的爱,不计回报的爱。
▲李芳的母校老师张道敏,听闻此事后悲痛万分,作词作曲纪念李芳老师
▲6月15日下午,带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团省委党组的关心,团省委副书记武皓、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和团信阳市委相关负责同志一行来到李芳老师的灵前吊唁,并看望慰问李芳老师的家属。
在李芳老师生前工作过的绿之风希望小学,团省委副书记武皓一行同李芳老师生前的同事们一起,共同追思。武皓说:“我曾经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李芳老师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抉择让我深受感动。李芳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但是她的精神将永远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长存。”在场的教师们纷纷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将李芳老师爱岗敬业、敢于担当的精神传承下去。
武皓一行还详细了解了绿之风希望小学目前的基本情况,表示将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大对绿之风希望小学的帮扶力度。
网友这样说
网友“宁煦和风”说:
好老师!你用你自己珍贵的生命拯救了年轻的学生!!你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永生!!你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一路走好!!!
网友“以国为豪”说:
危难之时,我们希望小学的乡村女教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生如子,向您致敬!
网友“守望家园”说:
你走了,你干的事业就像你的名字:李桃芳香。危难之时你毫不犹豫以身护花,身为人师,行为世范,乃教师典范,教育脊梁。安息吧李老师。愿我们的社会理解教育,善待教师。
网友“喝茶有瘾(茶客行)”说:
您用柔弱展示刚强,拿生命把学生遮挡,您没留下一句壮语,却生动地诠释了师者的担当! 您是那么平凡,却又挺拔无双,您本不该离去,却义无返顾地走向天堂!您三十年播撒,留下一路芬芳,您有桃李满天,却喊不回他们的老师亲娘!
网友“岚”说:
我也是名教师,希望社会多多报道这样的新闻,因为大多数的老师,都是和李老师一样,把学生当亲人!
网友“人生不堪浮华”说:
危难时刻,彰显师者之魂。
▲李芳老师工作多年的董家河镇,生活依然平静地继续着……绿之风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将走过这十字街口,走向学校。但这座乡镇永远也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老师守护着这里的孩子。
在灾祸面前最有可能挺身而出不计后果的是父母!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车祸面前李芳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学生的生命!
让我们一起向如母亲般的李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缅怀!
师者无私,风范永存!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微言教育、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