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构思和写作的过程如何?按刘勰的描述是:“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什么是好的作文题,从不同侧面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而假如从方便考生构思和写作的角度考虑,好的作文题则应该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具有可生发性。也就是说,很容易让应试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关联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调动平日的积累,以自己掌握的叙事说理等方式加以呈现。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就是如此,“被需要”属于每个人都熟悉的人生体会,很容易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产生共鸣,而且里面蕴涵了自我与他人,人在群体中的心态与定位等问题。可以说这个题目既关联了人生又关联了社会,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
有的题目是弱生发性的,比如“天才来自勤奋”,讨论的余地太小了,虽然不至于让人无话可说,但是大家会说同样的话。作文将千篇一律,没有区分度。而有的作文题则不但让人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各自说体现各自水平的话。
对于“被需要”的话题,相关的可讨论之处可以有很多,比如:自身需要与被他人需要之间的关系何在?这一心态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间的关联是什么?“被需要”的心态对于群体的存在与发展,有何种重要意义?这种人生哲理的把握,可深可浅。可以止于于个人体验,也可以上升到心理学,社会学的层面。
在既有话可说,又不至于说同样的话的情况下。作文必然会出现分化,分层: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旁征博引,有的生拉硬拽;有的文采斐然,有的语言乏味。这正是选拔性考试所要追求的结果。
其次是有一定的审题难度。所谓“有话可说”,并不意味着说什么话都合适。如果对审题没有任何要求,就意味着考生有较大概率套一篇平日掌握的范文。好的作文题应该能够检验写作者的思维能力。准确把握要点,围绕核心内容有序展开讨论,这是思维品质的体现。
这个作文题还是有一定审题要求的。首先,自身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之间是一个对照关系。其次“自身需要”“他人需要”“自我价值”“心态”这几个词的关联,先要想清楚。而这些词的核心则是“被需要”。不同于自我需要,被需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被需要这种心态,他的存在依据及意义是什么?现实生活当中有没有与“被需要”相关联的现象?这应该是整个文章讨论的核心。
总之,思路的拓展是有边界的,有时候再向外走一步就是悬崖绝壁。“生发”不是无休无止的,而是围绕着材料、围绕着题目进行的。
再次是有利于呈现积累。我们通常会说“厚积薄发”,这就是说生发是要有前提和基础的。作文应该是平日积累的一种呈现。
这里有一个误区,有人会认为,所谓的积累作文材料就是背一些素材往主题上套。实际上积累绝不仅仅是名人名言,绝不仅仅是某部名著的梗概。积累应该包括思想情感、写作技巧、语言能力等不同的层面。
关于积累,我们一般都强调读书以及关注社会事件。阅读是与作者对话的一个过程,本质上是在与作者讨论人生及社会。关注社会事件,是要通过思考和综合,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当所有的积累都与社会人生关联起来,思想、情感才真正活化,所运用的作文材料才能与话题真正共鸣,而不至于有貌合神离的堆砌感。所以,作文应该是应试者十几年来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的呈现。
最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特别提一提文采的问题。作文是否应该追求文采?答案是肯定的,作文首先应求畅达,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如果有一定的文采更好。文采反映了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文采是做不了假的,能真实体现作者的水平。
上海市作文阅卷组曾针对矫揉造作的作文提出过要鼓励朴素和平实。但是千万不要忘了,朴素和平实并不意味着直白和粗疏。修饰自己的语言,使之具有美感,这就是文采的本质。语言首先要绚丽起来,到了老熟,最后才能返璞归真。我个人认为,要求文风平实,对高中生来说太困难了。追求平实文风的结果,可能会是粗鄙。其实真正要反对的不是文采,而是假文采,是没有内容作为灵魂的空洞而藻饰的语言风格。
所以我要呼吁,对于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技巧修饰自己语言,能够“吐纳珠玉之词”的考生,应该加以鼓励。
作者:王希明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姜澎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梦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