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可当真,也不可当真。我姑妄猜之,您姑妄任之。
“猜想”是浪漫的,而高考是现实的。关键是,如何将浪漫融于现实之中。
2003年开始,我一直在猜想高考作文。但我是以学生平时的一题一题的刻苦的写作为基础的猜想。这可以名之曰浪漫的猜想,也可以名之曰现实的过程写作。高考前的“最后一次”作文探讨,往往就有了将浪漫融于现实的可能。
下面我先说前些年的猜想,再说今年的猜想。如果您觉得没有必要看前些年的猜想就请跳过吧。不过,我觉得前些前的猜想连在一起,也可以看到(上海)这些年的高考作文的历程,从中获得今年的写作启示。
一、前些年的猜想
记得2003年最后探讨的是“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以高考满分同题作文(记忆中作者是李阳)为例。那年上海卷是“以‘杂’为话题”作文。“杂”可视为“多彩”。
2004年最后探讨的是“鲁迅一生是怎样度过的”(明白:鲁迅是世界上的大忙人—— 鲁迅生活56个年头,在小说、散文、杂文、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木刻、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创作、翻译的文字700多万。以35年工作计算,仅每年书写的文字就达20多万。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 鲁迅选择了倡行兼爱理想的实干家墨子,作为自己的榜样,作为中国人的榜样。所以在《故事新编》中最终选定了墨子为新时代的中国人的英雄代表,创作了《非攻》,塑造的墨子形象自始至终都是一位行动者。)那年上海作文是“以‘忙’为话题”作文。
2005年我在自己的学校也带高三。很清楚地记得,高考前三天的晚上,我打通了23位同学的电话(本想给25位同学打电话,有两位没有打通,因为我觉得这25位同学还需要一次作文辅导),让他们认真阅读葛兆光先生的《唐诗过后是宋词》。结果那年上海高考题是讨论流行文化进校园的问题。有同学看到作文题后,写下自己的作文题目——唐诗过后是宋词;有同学出考场后电话问我,是不是提前知道高考题,我说若提前知道,就会有一批人进班房了。那年教师节,有两位同学给我寄的明信片是相同的一句话:唐诗过后是宋词。
2006年恐怕是这么多年来高考前辅导最接近高考题的一次,当然不可能是点对点的“命中”。最后讲了六道题,其中一道题是“面对那双乞求的手”。那年上海高考是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手”。那年我两个朋友的孩子高考,后来朋友坚定地说:你与考试院关系紧密。您信吗?
2007是我自己的孩子高考,前两个晚上我们探讨的问题是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缺陷问题,那年上海高考写的是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2008年上海高考写了“他们”。我们2018届在平时训练时写过“向他们致敬(一)”“向他们致敬(二)”。
2009年上海高考题的核心词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讲的是艺术的绝对性。我在最后时段与同学们分享的是李长之的《艺术领域中的绝对性、必然性与强迫性》。
2010年上海高考题指向“科学发展观”,我对“政治”因素不敏感,当年最后的猜想不到点。
2011年上海高考题是宏大话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我们5月下旬的毕业考作文题基本指向此——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作文:
梁启超是近代维新派领袖,著名学者,作家;晚年在清华讲学;著述丰厚、广博,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他的著名的《清代学术概论》的最后一句是:“吾著此篇竟,吾感谢吾先民之饷遗我者至厚,吾觉有极灿烂庄严之将来横于吾前!”
有同学自拟了这样的题目——《守住“后死者”之魂》,写出了精彩的毕业作文。
2012年上海作文题核心是“心灵的微光”。考前几天的最后一次辅导,我发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核心篇目是贾平凹先生的《每个生命中都有自己的光芒》。很遗憾的是,那年我是临时加入高三带“预录班”(北大清华复旦交大预录取同学合编为两个班,我带一个班)的,因“预录班”同学基本上不很认真对待高考,这次“光芒”似乎是被同学自己掩埋掉了。
2013年上海作文题是关于“重要”与“更重要”的讨论,我的猜想“中规中矩”,考前主要讨论了“重要”与“必要”的话题。有的同学因理解不全,写得较生硬,有套题之嫌,这也是我越来越谨慎在考前做“点对点”猜想的原因。
2014年我在6月3日给返校同学的赠言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名句——“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何方,我都将以主人身份上岸”。那年有些同学进考场后,看到作文题是关于穿越沙漠自由与不自由的讨论后,写下了这样的题目——《以主人身份上岸》。这与10前的2005年的情形何其相似。
2015年上海作文题探讨如何造就和谐的自我,核心词是心灵的“坚硬”与“柔软”。考前两天我与朋友分享的是姚鼐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2016年上海作文题转向,转向现象述评,让学生评价“评价他人生活”。当时我基本上还在广义材料作文的思考中,没有特别关注现象述评。但考前我与朋友分享了“网络与现代人的生活”思考,涉及网络的口水仗以及表现出来的道德相对化等问题。
2017年的6月6日上午,我与部分在校同学探讨了“数字”“大数据”问题。去年上海高考是探讨“预测”的可能与不可能。大家都知道,“预测”是建立在“数字”的基础上的。至今后悔的是,有同学考完后在导师微信群中问写“大数据”与“预测”可以吗,我回答了“真聪明”。开始我以为是私信,后来发现不是。这就有可能影响其他同学了。
二、今年的猜想
我最想谈的题目是: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尼采的名言。2017届在高三时写过这个题。这里我再重述。
这个题目审题时有几个点值得考虑——
第一个点:自己——每个人都在时代中,都会有时代病。
第二个点:这个时代——一般而言,是指当下人们所处的时代。“这个”是特指,必须清晰自己的指向,不能含糊。
第三个点:“这个”的具体特征——或“坏”,整个时代病了;或“既好也坏”;或“好”,难以看到坏,但要小心,一定有坏的东西。
第四个点:“克服”——指向克服弊病。
这样看下来,我们就得到了一些明确的写作方向:做自己的主人,克服时代病;克服时代病,积极参与健康时代的建设;克服时代,超越时代;超越时代,引领时代。
在写作时,对“时代病”要有具体的指陈,然后才可能说“克服”。比如“不读书”,再如“金钱至上”,再如“极度功利”,再如“精致的利已主义”,再如“以他人为地狱”……
还想谈的一个题目是:行进在______中
这是一个半命题。思考这个题目,是想请同学整理作文材料与思路。
“行进”给人的感觉是一个阳光少年迈开健朗的步伐向前,向前,再向前。放在题目中,就是说它要是写一个历程,要有从“A”点到“B”再到“C”点的过程。
下划线上可以填“一万种”内容,但同学不可能这样去准备。建议同学们填上六种(六顺),是自己最想表达的自我成长历程中的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思考的第三个话题是:怎样做一个幸福生活的建造者
这里的重点是对“幸福生活”的理解。
我们知道,有个体幸福,有族群幸福。人类的卓越者,从来都是将自己的幸福与族群的幸福连在一起的。今天我们对族群的理解,可以指一个民族,也可以指全人类。
这里的关键是“建造”。
假如我们把“幸福生活”比作一个大宅子,那么这个大宅子的任何一个组件都是幸福生活的构件。因此,建议同学关心一下一个大宅子有多少必须的构件。相应地,也可以将这大宅子理解为精神的大宅子,其物质构件与精神构件可类比。
最后要说明的是,猜想是一种预测。去年高考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我说,预测似乎是可能的,但本质上是不可能。人类的命运看起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却永远不可能。阿法狗终究是人造的狗,即使是天生的,也是“天”生的。“天”才是最终的主宰者。
但人类的意义,就是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在或然中寻找必然。这或许也是“天生”吧。
作者:黄荣华(上海市特级教师、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微信公众号“瞎说之诗自远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