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兰芝会被遣回娘家、选择死亡?是什么让一段美好的姻缘、一个美好的生命走向毁灭?”层层递进的提问后,复兴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查晨婷抛出了最后一个切中主旨的问题:“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包含哪些要素?”之后,她邀请三名学生分别扮演“焦母”“刘兰芝”与“焦仲卿”,演绎《孔雀东南飞》中的冲突高潮,引导大家将理性思考上升到感性理解——短短四十分钟的课程,蕴含不少教学巧思。
眼下,这种既重视顶层设计又关注情境创设、多元感知的教学理念,在复兴中学被称为“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它贯穿于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领域,改变着师生的课堂参与体验,也撬动着传统高中课堂的结构性变革。
回应高中课堂教学弊端,强调多重情境体验
一堂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政治课应该怎么上?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中,老师作为绝对的主角,一节课中的大部分时间是照着教材讲课,学生们虽然听得认真,但知识的吸收率往往不理想。而在复兴中学的课堂中,围绕这一主题,学生们看到的不仅是单一、有限的课本知识,还有老师精心搜集的各种资料、数据,比如从2007年至今多个国家经济数据的比较,以及大量的史料图片等。这种复杂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们有机会探索现实生活、民众感受、政府政策、经济学理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逻辑。
“瞄准高考的传统高中课堂教学,往往更强调预设、控制。”复兴中学校长陈永平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发现了几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比较缺乏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而且重基础、轻拓展;不少教师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略了个体潜能激发与情感、素养等目标;校本研修则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建构。
在他看来,学校应该构建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而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重新审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育人与育分的关系,“既要强调对顶层目标设计的脉络性,也要强调具体实施的情境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接受度。由此,从2014年开始,“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的课改理念应运而生了。
从课程到评价,为学生铺设个性化成长道路
眼下,在“高低结合”的理念下,复兴中学的课程体系改革全面开花:按照课程特点,学校划分出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实验、艺术与技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学习活动七个领域,各领域内设计了基础、拓展、特长、研究四类阶梯递进的课程门类。这种个性化学程机制打破了行政班级制的束缚,也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现在学生们“一人一课表”,更有利于他们发掘兴趣和潜能。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进一步探索了评价方式的创新,从2015学年开始正式实施学分绩点制的评价方式。据悉,在复兴中学,学生在期中、期末等重大考试后,除了知道自己的卷面分数外,还会看到各学科的成绩通过折算得到的相应等第和绩点。“我们根据学科的功能地位、课时安排以及内容的丰富度,赋予不同的学分值,对绩点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学生的平均绩点作为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副校长颜青表示,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细致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跳出“育分”、优先“育人”——这是新高考指挥棒传递出的信息。在陈永平看来,未来,课堂或许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更像一个“动词”。它将是学生们更个性化、多元化的成长跑道,同时它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使知识和能力转换为素养,激发学生的个性与潜能。
作者:朱颖婕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