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慢慢变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将自己的青春事业交付于祖国的伟大崛起,那么这份浪漫便又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岁月有情,相伴无声。今天,在这个“我爱你”的特殊日子里,我们来看一看复旦和交大的校友们是如何撒狗粮的。
》》》》》》》》》上海交大篇
费鹤年❥徐曼倩
毕业80年携手77年 爱情一如最初的模样
2018年,102岁的校友费鹤年从交大毕业80周年了,从1936年相遇、1941年喜结连理,他与同为交大校友的101岁的妻子徐曼倩携手走过了77年的婚姻岁月。
费鹤年与徐曼倩交大毕业照
相识相爱
1934年,费鹤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随后1936年,徐曼倩考入上海交大财务管理专业。两人结识于徐曼倩入校时的欢迎会,费老笑着说,“那之后,她每天到图书馆去做功课,我也每天去,日子多了,就产生感情了。不久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交大搬入了上海法租界,我们两人被分到了不同的学校学习。那段日子里,基本都是通过书信联系,周末相约到公园见面,交流学习。”
步入婚姻殿堂
1938年,费鹤年顺利从交大毕业,并在毕业前与徐曼倩订婚。随后费鹤年被分配到广西南宁兴修铁路,当时生活条件艰辛,加之国内战事紧张,为了不让日本人占用铁路资源,费鹤年只能与同事们一起毁掉亲手修建的铁路,内心郁结,不幸得了肺病,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吐血。经过组织商定,费鹤年转回上海工作、治疗,两人得以重聚,1941年,费鹤年和徐曼倩步入婚姻殿堂。
相伴相守共成长
在婚后漫长的岁月里,费鹤年经历过三次大手术,每一次都是在徐曼倩的悉心照料下顺利康复。2015年,徐曼倩做家务时不小心跌断腿骨,费鹤年也不离不弃,精心照料夫人,二人相互扶持,共同走过了这七十多年的人生岁月。
二老如今身子骨都很硬朗,日子过得十分惬意。他们育有4个子女,子孙大多十分优秀,一门出了7位博士。谈起爱情保鲜秘诀,费鹤年说,一定要“相护相让”。如今,二老每天7点起床,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看报纸,一同在小区散步。徐曼倩喜欢阅读,有些耳背,可是她对自己老伴的声音却很敏感,老伴说什么,她都会接着话题说下去。费鹤年也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他在八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电脑,和老友们通过Email联系,有时也会炒炒股票,试着用PHOTOSHOP给自己的结婚照修图上色。
现在,每周费鹤年和徐曼倩都会在交大徐汇校区里走一走,还定期参加老校友们举办的咖啡会。日子缓缓流淌,两位老人的生活恬静、淡然,他们爱情还像是彼此相遇的时候,一如最初的模样。
沈烈❥王三立
支援西北13年 漫天黄沙见证我们的爱
王三立、沈烈伉俪是1968届冶金系同班同学,到今年,他们已经从交大毕业整整50年了。两人在1963年新生入学报到时相遇,毕业后共赴祖国大西北参与工厂建设,直到中年才回到上海。
王三立(左)与沈烈
西北故事,同甘共苦
从交大毕业后,王三立与先生沈烈前往兰州的“甘肃省高中压阀门厂”当了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异地他乡的陌生经历,将两颗心拉得更近,不知不觉中更成为两人爱情的独家记忆。
“有一次我们去甘肃‘一条山农场’收麦子。那天上午,当地的农工带我们去麦田,走到半路上突然一个人非常惊恐地叫了一声‘黑风!’说时迟、那时快,转眼只听耳边风声大作,地上的小石头被狂风吹起,周围天昏地暗。幸亏我们有草帽护头,不然头上肯定全是石头砸的包。大约过了几分钟,天空慢慢变亮,风停了,我们几个浑身上下全是土,只有牙齿是白的。当时觉得没什么,事后想想有点十分后怕,原来这就是‘沙尘暴’,可算领教它的厉害了。”王三立回忆。
扎根异乡,相互扶持
西北生活虽苦,却像一碗醇酒,在王三立和沈烈的努力下越酿越香。
王三立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在上海生活、读书,从来没出过远门。兰州冬季较长,以面食为主,对不会下厨做饭的她更是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同为南方人的沈烈却从不抱怨条件艰苦。做饭、搭理生活琐事......沈烈全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慢慢包容。慢慢地,他们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交大的学习和训练给两人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王三立印象最深的是在交大学习的机械制图课程,老师要求学生画图必须要规规矩矩,不能有分毫差错,经过这样“严苛”训练的她在厂里成了描图描得最好的技术员;有了交大的学习基础,她和沈烈很快适应了厂里的各项工作,还搞了不少技术革新:沈烈牵头的“壳模精密铸造”得到厂里技术部门表扬,王三立参与的“磁性铸造”是当时全国领先水平。
1981年沈烈在兰州工作照
相濡以沫,携手一生
相识54年,婚后携手走过47年,如今,王三立和沈烈的退休生活安闲而又快乐。“我们回到上海后,经常回忆起在西北的生活点滴,那里留着我们的青年时代的记忆,尽管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但现在回忆起来都是开心事。是西北的生活磨砺了我们,让我们以后面对各种困难都不害怕。”
两人的女儿和女婿也在交大完成了研究生教育,他们的故事将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带着深深的交大印记,在岁月的沉淀中继续书写下去。
问庆武❥毛佩礼
平凡两地书 架起近半世纪交大缘
“我们的故事真的是太平凡了。”1968届交大冶金系校友问庆武提起自己和夫人毛佩礼的爱情故事时,笑着说,“你看,我们连最开始相遇都有点‘老套’:1966年春天,交大开运动会,毛佩礼也参加了比赛。那时她身材稍高,戴个眼镜,最终以1厘米的优势夺得了第三名,当时这位来自机械系的女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第一印象。”
异地思念 书信传心
通过一次跳高比赛相识,到最后相知、相爱,到毕业后选择结合在一起,问庆武和毛佩礼已携手共同走过了47个春秋, 这近半个世纪的缘分始于交大,待他们毕业后又跨越了千山万水,绵延到了遥远的东北。
“1968年12月,我毕业分配到了位于沈阳的辽宁冶金机电修配厂,成了一名普通的造型工(翻砂工)。”问庆武说,此时毛佩礼还在上海,两人分隔遥远,不能经常见面,只有通过写信来沟通。
“那段时间写的信到现在还留着,有厚厚的一大摞,事无巨细,生活中有意思的事全都会写。到沈阳后一年,我当上了车间工艺员,还搞了几个小改进项目,这期间我也和交大一同分配到沈阳的同学建立了联系……我把这些情况都写信告诉了毛佩礼。当然,夏天到湖边散步,冬季到湖里打亮眼捞鱼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我‘报告’的内容。”近半个世纪过去,信纸已微微泛黄,这平凡的两地书信是两个交大毕业的年轻人爱情的见证。
家庭美满 事业有成
1970年,毛佩礼到沈阳胶管厂工作,学机床设计与制造的她被分配在机动车铣齿轮,两人终于团聚,并于1972年元旦结婚。问庆武介绍说,由于经常需要加班和出差,两个女儿经常需要托亲戚或者朋友照看,大女儿出生时全家只住了8.24平米的一小间房,条件很艰苦。
1989年问庆武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进修
“但我们希望自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点事情出来,不能给交大丢脸。后来我们一起学习英语,一起参与工厂的对外谈判,佩礼后来又参加经贸部组织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经贸洽谈会赴美招商,我则获得了国家公派到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进修的机会,归国后有幸得到国家人事部的资助,完成了树脂(工程塑料)高压软管生产线的技术改造项目。1997年,我通过人才引进回到上海,进入上汽集团麾下的一家合资企业工作,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为我国中高级轿车国产化和自主品牌轿车开发作了贡献,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进口的局面。”问庆武说。
平淡生活,多彩人生
2007年问庆武、毛佩礼在拉萨
如今,问庆武和毛佩礼都已年愈七十,但身体尚好,生活安定。平日他们除了帮小女儿带带宝宝外,每天锻炼身体,空闲时两人也会外出旅游,领略世界风土人情,可他们感到最有意义的事还是会会交大老同学、老同事,回忆当年的往事。“这一路走来,虽然也曾经历过风雨和艰苦的生活,但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无怨无悔。”问庆武说。
》》》》》》》》》复旦大学篇
蒋孔阳❥濮之珍
“双引楼主”的情书
六十七年前,两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同进入复旦中文系,一个教《文学引论》,一个教《语言学引论》,朱东润先生开玩笑,把他们家称为“双引楼”。从此,他们一生在复旦,从教学相长中成长,一位是上海市第一届“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一位荣膺上海市第一届语言学研究“终身成就奖”。两位中文系老师的爱情紧紧与“中文、美学”相连。蒋孔阳有着文学才俊的沉静内敛,但在爱情面前,滚烫炽热的情话,才是他的心声——
“在一个梦中碰到你,又在另一个梦中消失;那曾为你震颤过的心弦,像黄昏样的天天叹息。”
“你是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个曾经拨动过我的心弦的人。因此这深夜的心灵的歌,也只有唱向你一人了。”
2017年12月,96岁的濮之珍出席学校中文学科百年论坛。台上,这位温润蔼善的老人认真地向全场观众讲到—— “蒋孔阳身体没有我好,今天到学校来开会,我对着他的遗像说:孔阳啊,跟着我一起去开会。”
曹越华❥德懿
战火纷飞年代的爱情
战火爱情,总掺杂着烈火的硝烟味,但始终难掩情意的浪漫。2014年夏天,一封来自70年前二战远东前线的“战地情书”亮相媒体,被海内外上百个新闻媒体网站转载,最终夺得了“2013全球最浪漫模范情书”之冠。情书的执笔人是当年25岁的曹越华校友,他将自己毕生的至上忠诚,向最爱的妻子德懿轻轻诉说:
“亲爱的德懿:
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侯,我已参入在捍卫国家和民族第一线战士的队伍——匍匐在密支那阵地的战壕里了......
我身陷‘水牢’,从睡到坐至站立,手托起衣物,又冷又饿又疲倦,艰熬着寒冷的雨水刺骨,颇有万箭穿心之感。如果说生命的本体还有意识,那就是一种强烈的‘三感’:一是对您——远方恋人的思恋感,二是对父母养育的谢恩感,三是对生命死亡的恐惧感。它们强撑起我的精神,盼望着早来胜利的黎明......
德懿:部队又要开拔了,将继续向南挺进,目标是南坎、苗堤等,直至解放中部重镇八莫,会师乔梅。在缅甸热带的丛林里、在异国雨季的行军中、在伤员浸血的绷带间、在尸首遍陈的战场内,似乎天天我都会梦见您的倩影......”.
复旦爱情,不是华丽浩荡的山盟海誓,只是一句战火下的“我会等你回来”;不是富贵金钱的物质赠予,只是牵手看遍世间山水的长情陪伴。接受了战火洗礼、穿越了世纪长廊的战地情书,是曹越华对爱妻的一生承诺,是复旦人独有的浪漫气质。
谷超豪❥胡和生
数学王国里的院士伉俪
浩瀚的数学王国里,提起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谷超豪、胡和生伉俪定是榜上有名。2010年1月,谷超豪从胡锦涛同志手中接过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胡和生不但是数学界唯一的女院士,还是第一位走上国际数学家大会NOETHER报告讲台的中国女性。这一对携手奋进、成就斐然的院士夫妻,执着于数学研究60载,取得了累累硕果。
1958年初,新婚不久的谷超豪被国家选派到莫斯科大学留学,在两年内即获得了数学、物理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夫妇二人相互勉励,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深奥广袤的数学研究领域中。为了节省时间,胡和生总让丈夫为自己剪发,很少去理发店修剪。起初,谷超豪总会推脱:“我可剪的不好,剪坏了可没法出门了。”但胡和生总笑着宽慰,剪坏了更好,更可以天天在家中做学术研究。有了妻子的暖心鼓励,一次次的尝试,谷超豪的剪发技艺越来越好。胡和生曾和丈夫开玩笑,“这一生,光剪发你就能为我省去几个月的时间,潜心钻研,太值得了!”
岁月流转,从恰同学少年的风华正茂到相依相偎的白发苍苍,两位老师紧握的双手,从不曾离开对方。无论是校园里的小憩散步,还是学术会议的隆重出席,两位老师总是手拉着手,不曾放开,一如六十年前西子湖畔的甜蜜诚挚。谷超豪曾为爱妻写下一阕《贺和生》,赞誉与爱慕,流溢字间—— “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情,物理试新篇。红装不需理,秀色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赏艳阳天。”
程极济❥杨庆云
我们的爱一直很简单
从大一进校的一见钟情,到耄耋白头的相濡以沫,跨越67年的相知相守,是我们复旦“最简单”的爱情。“大一进校时,我们是同学。见到她,就觉得这个女同学很文静。1950年,两位老师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一年后连理成双,开始在人生旅途上扶持前行。“我们是自然而然在一起的,脾气相投,水到渠成。”程极济说。
学生时代的不爱喧闹,安静学习,工作时的潜心科研,安然教学,退休后的咀嚼书籍,研究穴位——程极济喜欢杨庆云的“文静”,喜欢了67年。他们温和谦逊,相敬如宾,但性格之外,两人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教书的时候,我会做点行政、学工方面的工作,她就喜欢一直呆在实验室里做科研。”工作几十年间,两人都有着繁忙的事务要处理,很少能聚在一起享受清闲时光。退休后,由于程极济腿脚不便,听觉受损,更是无法一同出游,看遍祖国大好河山。好在两位老师都喜欢“宅”在家里,程极济喜欢看书,听音乐,至今家里有两大书柜,摆满了从旧书市淘来的经典书籍;杨庆云则研究穴位,专注养生。
“你看,我们真的很简单,不浪漫的。” 程极济说。如白水,无色无味,没有咖啡的浓郁,没有酒的醇香,却是生命最不可或缺之物,自然而然,就好。
龚幼龙❥陆瑞芳
敬你所敬,爱你所爱
龚幼龙第一次见到陆瑞芳,是在刚开学的入团讨论会上。“她戴眼镜、近视甚深、身材适中、文静,显得娴静,老实,和蔼可亲。”朦胧的直觉,让龚幼龙认定,她是适合他的,是可以去努力追求的。六十年的时光充分证明,第一眼的爱情,十分正确。陆瑞芳对龚幼龙的印象是怎样的呢?在担任班级团干部的工作中,通过频繁的接触、合作,陆瑞芳看出龚幼龙待人真诚,善于助人,坚信他会用同样的待人之道对待她。日常的细节观察,让双方都认为彼此是值得深入交往和信任的人。
相遇64年来,两位老师从未红过脸、吵过架。偶尔的分歧,都能通过平静商榷取得共识。对妻子,龚幼龙的心意诚恳且感恩——“做人要有一种知恩图报的思想,人敬我一寸,我应报以一尺。”几十年来,龚幼龙那颗爱妻子的心,并未随着岁月的变化而有丝毫改变。
“我感受到她全身心对我的爱,我只能加倍回报,用一辈子的努力来回报。彼此都能做到将爱护对方胜过爱护自己,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先去克服,家中有困难,我先承担。我们彼此都觉得有了对方的关心,生活变得有活力和朝气,缺少了对方的关心,生活变得暗淡无光。”龚幼龙说。
他们两人曾探讨过一个“愚蠢”的问题——谁愿意先走?结论是,彼此都不愿将一个没有对方的世界留给自己。
看完这么多真是的故事,你被哪个学校的“狗粮”惊艳到了呢?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樊丽萍
*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