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好莱坞电影《超体》(又名《露西》)中,神经病理学家诺曼教授在大礼堂发表了这样的演讲:“人类的大脑只使用了10%左右,大脑尚有90%的潜力等待开发。”影片女主角露西的大脑被开发至20%时,她已表现得像个超人。当露西大脑的开发率越来越高时,连时空都成了她手中的玩具。这暗示着我们具有变得更聪明、更成功的巨大潜力,因为人类可以开发利用剩余的大脑。
遗憾的是,这不科学!
剑桥大学神经心理学教授芭芭拉·萨哈基安说:“人类只用到大脑10%的说法是非常荒谬的。无论何时,整个大脑都是活跃的,其神经细胞都在工作中,因为一旦神经细胞闲下来,那就说明它退化或死亡了。”
当我们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测大脑的活动时发现,人在做事或想问题时,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握手或读单词,都需要10%以上的大脑参与。即便一个人什么事也不做,大脑也处于忙碌状态,因为它需要控制身体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心率。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充斥着诸多这样的神话。
比如,在学前教育领域,“关键期”的观点非常流行。“关键期假设”主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几个关键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机,某些学习不会有效果。
我们也经常听到“脑力游戏让人更加聪明”的说法,导致现在的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让他们接触一些脑力游戏,如积木、拼图等。
我们还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你并不是学习不好,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另外,还有很多人认为多训练使用左手,可以开发右脑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左右脑的分工各有不同,左脑主导感性认识,右脑主导逻辑思维。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经常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会降低我们思维的灵活性、早期经验决定论、右脑开发等等论调。
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对此深信不疑。然而,这些被视为“教育真理”的教育神话很多都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证明。
2002年,世界经合组织的大脑与学习项目(OECD's Brain and Learning Project)首次把这类没有多少科学依据、所谓的“教育真理”称之为“神经迷思”(neuromyths)。它虽然听上去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有很多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
2014年,英国心理学作家克里斯蒂安·杰瑞特(Christian Jarrett)写了《大脑的重大“迷思”》(Great Myths of the Brain),他采用最新研究成果,对现代神经科学中的虚构和事实进行了分析。在这本书中,他列举了人们对大脑的10个重大误解,这些误解正在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它们不仅伤害着我们的孩子,也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商业和真正的神经科学研究。
人类的大脑重量不过1400克左右,却产生了记忆、感知,塑造了人的个性。但不幸的是,对大脑的无知也导致了各种各样的误解和神话。在取得每一项真正突破的同时,也伴随着挥之不去的骗局。甚至连一些科学家和教育学家也无意或者故意错误地使用大脑的研究结果,这使得大脑研究在大众眼中被严重曲解。
2017年3月12日,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它是由来自美国和英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30位知名学者联名撰写的。
在信中,这些科学家们表达了对于当前在学校教育中流传较广的“神经迷思”的担忧,如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学习风格”论。他们认为,这样的一些传闻不仅会浪费资源,甚至会影响到学生调整自身学习方式以适应学习环境的内在动力。
在最新出版的《糟糕的教育: 揭穿教育中的神话》就用大量科学家和教学学家的研究,以及数据和案例揭穿了当前教育领域中广泛存在的所谓“真理”和“神话”。
对这些神话,看看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顶级专家们几乎都是持否定态度。
Q1:孩子在“好”的学校里一定会有好的表现吗?
A:所有的父母都想让他们的孩子在“好”学习读书,因为他们很自然地认为,孩子在“好”的学校将会有较好的表现,这是真的吗?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狄伦?威廉指出,学校的不同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有的学校在艺术方面有特色,有的在体育方面有特色。因此,好学校”和“坏学校”之间想象上的差异远远小于一般人所认为的。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选择学校对他们在学校取得的学术进步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而其他的一些因素可能会更为显著。
学校的不同表现在许多方面,有些对艺术表演表现活跃,有些有特殊的体育设施,因此“好学校”和“坏学校”之间想象上的差异远远小于一般人所认为的。彼得·布莱奇福特的研究得出,小班对低年段学生(0-7岁)影响最有益,一般人误认为小班学生一定比大班学生学习更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学校的不同表现在许多方面。有些对艺术表演表现活跃,有些有特殊的体育设施。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做得更好。而有些人会发现,有学校的约束,并有更多的个人自由时,学生会做得更好。学生在学校感到安全,这一点也很重要。对有些学生来讲可能也很重要,因为至少他们的一些朋友将要到同一所学校读书。在择校中,要考虑这些所有的重要因素。
因此,把一些学校提高到比其他学校更高的标准是很不道德的,因为它们位于社会经济的不利的地位。
家长要避免的是那些低绩效学校,并且在学者们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关闭这所学校,并开设一个新的学校——毕竟,学校的存在是为学生的兴趣提供服务,而不是为教师创造就业的机会。
调查发现,学校的学业成绩确实有所不同,但特别的是,它们之间的差距非常小。当然,家长需要确保不要进罕见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很少有进步。
Q2:职业教育是为能力低的人准备的吗?
A:成绩差就只能读职业学校,这种观点在中国、英国都很流行。然而科学和实践证明,人的天赋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并不适合学术型的考试,他们可能动手能力更好,沟通应变能力更好,而他们从事的职业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他们有一套和学术学习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所以职业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
Q3:传统主义教育比进步主义教育更有效率?
A:事实上,很多研究分析无法得出传统主义教学就是学生获得高成就的最大功臣,相反有些研究会更青睐进步主义教学法。传统主义教育的安全性在于它只强调模仿和重复性练习,所以会受到很多低年级老师的青睐,但是缺乏理解导致对学科知识记忆的困难会更让学生受挫。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传统”与“进步”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Q4:非正式学习优于正式学习?
A:提及“正式学习”,人们想到的是“学校”“强迫”、“计划组织”,而“非正式学习”则是“自由”“开放”“个性发展”。相比于“正式学习”,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非正式学习”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式。但无休止争论两者的优劣并不明智,我们应该结合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总之,两种学习方式应倾向于合作而非竞争。
Q5:我们仅仅使用了大脑的10%?
A: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人们身体机能的运行和其他活动都需要大脑的参与,所以仅仅10%的大脑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在做事情或想问题的时候,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握手或读单词,都需要10%以上的大脑参与。即便一个人什么事也不做,大脑也处于忙碌状态,因为它需要控制身体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心率。
Q6:电视真的对孩子学习有害吗?
A:在信息化时代下,电视、电脑等电子化产品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多的危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荧幕信息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利用电子化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有益信息。
Q7:我们是否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学习风格进行教学?
A:我们还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你并不是学习不好,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理论在实践中广为流行,但在心理学上却找不到对其运用的可靠证据,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神话,教学要兼顾学生的差异,而不只是所谓的“学习风格”。
Q8:计算器经常被视为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罪魁祸首,是这样吗?
A:事实上,通过对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成就趋势调查)的分析,计算器的使用并不一定会导致数学成就低,甚至在特定教育阶段,使用计算器更有益。一些学者也通过研究进一步证明,学会使用计算器比禁止使用计算器更有必要。
Q9:学生是否应该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分组?
A:人们经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给学生分组,实施分层教学。研究证据表明,按照学生的能力分组,这对学生没有任何好处,这反而会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Q10:升学率高的学校一定是好学校吗?
A:在学校中,如果学习的目的是与他人竞争,尽可能多的通过考试,那学校系统就无异于工厂。认知能力固然重要,但原本用来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技能被认知超越,教育就成了狭隘的教育。因此,学校在重视认知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情绪素养的发展。
作者:杨光富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