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受理中心话务员正在接听群众来电。(上海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受理中心供图)
【团队小传】
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作为上海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面向全社会的服务窗口,自2011年成立以来,上海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受理中心(“12331”)共受理各类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咨询和投诉举报达57万余件。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12331”在提升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上不懈努力着。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态度和蔼、语气亲切,上海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受理中心(“12331”)的话务员正有条不紊地处理着群众来电。时针慢慢指向下午两点,中心即将迎来又一波来电高峰。
365天全年无休,从成立第一年4万多个话务量,到去年超过14万个话务量,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1岁的35人团队日夜守护在食药安全连心线上,为维护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担任着“千里眼”“顺风耳”“减压阀”。
陪聊两小时,练就一颗“强心脏”
“12331”刚成立时,招聘的话务员是一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到中心工作的第一天,中心副主任杨鸿菁就向他们传授了三条“掏心窝”的经验:第一,这是政府热线,时刻代表着政府;第二,要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加强培养情绪舒缓能力。
话务员接听来电往往分为三块:投诉、举报、咨询。与许多人想象中的只需接电话的清闲不同,上班八小时,除了定时吃饭、偶尔上洗手间,话务员基本就把自己“钉”在了座位上。然而这还算不上什么,能够化解郁闷与委屈才是话务员的必修课。
“12331”话务值班长顾海睿自退伍后便到中心就职,碰到市民因为买到了劣质品而向话务员发火的情况着实不少。对此,他都表示“理解”,“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影响到自身利益,确实难免气愤”。
但还有一部分来电就让话务员哭笑不得了。有一次,一位杭州女孩致电热线,开口便问:“我刚吃了牛肉干,会不会得疯牛病?”“当时我都被问懵了。”顾海睿说,原来,女孩从网上看到谣言,阿根廷进口牛肉存在质量问题,她很是担心。顾海睿足足开解两小时,才打消了她的顾虑。
无论对方说什么,话务员的“红线”是不能和来电市民起言语冲突,也不能挂电话。渐渐地,话务员练就了“强大的心脏”。“刚来上班时,常常需要发泄。现在我们会通过运动健身来减压,大家也相互鼓励。”顾海睿说。
跨前一步主动担当,为民寻购救命药
“12331”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每十万人口投诉举报咨询接收量为577.7件,居全国第一。这其中关于求购“孤儿药”“救命药”的咨询屡见不鲜。
去年7月,张阿姨的儿子在工地上意外受伤。由于伤者是特殊体质,无法使用市场上的常规药品“破伤风疫苗”,医生要求必须使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但这个药并非医院常备药品。“阿姨找到我们时,双手冰凉、不停颤抖。”顾海睿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求购“孤儿药”“救命药”确实是急难愁。顾海睿主动联系市局相关监管处室,几经波折,终于帮忙找到了“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在上海唯一的生产厂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顾海睿当即记录下地址、联系人等详细信息送到张阿姨手中。看着张阿姨紧张到思绪混乱的模样,顾海睿主动带她去购买了药品并将其送至医院。
尽管这项工作并非他们中心的职责,但能为民解忧即应全力以赴。之后,中心还与相关部门协调,取得直接查询药品实时流通情况的授权。“每一位话务员都有跨前一步、主动担当的意识。”杨鸿菁说。
传播科学知识,澄清网络谣言
都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12331”还主动承担起服务监管的职能,及时澄清有关食药安全的谣言。
去年,网上大量传播关于“塑料紫菜”“棉花肉松”的谣言,一时间引来不少市民群众致电表达对食品安全的担忧。“12331”及时发现并收集相关信息,上报相关监管部门,并向权威机构及食品专家咨询。网上传播信息被确认为虚假信息后,中心立即多角度开展辟谣工作,在日常接电中向市民群众耐心说明,同时通过食品安全报刊杂志、相关部门官方网站等途径主动对公众发布辟谣信息……谣言及时澄清,真相被传递给了市民群众。
“12331”已经成立七年,与之一起成长的这批年轻话务员也已成为中心的中流砥柱。他们先后收获了“全国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工作一等奖”、2014年上海市“巾帼文明岗”、2016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等重量级奖项。
这份工作也许很难创造丰功伟绩,但恰恰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拼出了百姓的生活片段,串起了市民的家长里短。“有时候帮助别人解决了一个问题,无论大小,都很有成就感。”顾海睿告诉记者,市民群众的一声“谢谢”就是对话务员最大的称赞。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李晨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