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刚刚从月子会所“毕业”的新妈妈小李就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报名了某大型早教机构。“听说三四个月的孩子就要学抬头,七八个月的孩子应该会爬行,怎样教会孩子这些技能我并不了解,只好交给早教机构了。”小李坦言,早教机构打出的“抬头班”“爬行班”击中了她的养育“焦虑”,也是吸引她花费几万元报名的主要原因。
在今天举办的上海市科学育儿指导公益活动“育儿加油站”普陀区专场活动中,与小李一样存在养育疑惑的年轻父母前来“取经”。学前教育专家们纷纷表示,年轻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上仍存在不少误区。他们呼吁,应该建立多元立体的早教服务,提升年轻父母的生育愿望。记者了解到,部分区也开启了0-3岁早期教育的探索,今年9月起,普陀区八所公办幼儿园将开设托班服务。普陀区教育局还将从教育资源、经费、师资等方面制定详细计划,帮助家长科学育儿。
“抬头班”“爬行班”受到家长追捧
记者调研发现,眼下社会上的早教机构确实受到一部分家长的追捧。
三岁孩子母亲小吴告诉记者,她是在儿子一岁半时期就报名沪上另一家较大规模的早教机构的,一共128次课程,定价26800元人民币。小吴介绍说,这是一家打着“应试型”牌子的机构,孩子三岁、六岁时,该机构会分别安排亲子参加升入幼儿园和幼升小的模拟面试,吸引了不少家长的青睐。按照小吴的说法,每次上课老师大多是带领小朋友跳舞、介绍自己,并开展一些用盘子盛装水果、剪纸等锻炼孩子大腿和手部肌肉的游戏。“老师要求家长要在课余时间带着孩子复习功课,不然课上所学就要功亏一篑。”三岁之前,孩子的神经元网络还在形成当中,大量神经之间的突触的形成(和剪切)还依赖于生活体验和学习。所以如果给孩子创造环境,让他有学习、锻炼、探知的机会,让孩子得以从很多体验和自我探索中加强认知,从这个角度说,早教是有积极作用的。
然而,早教不等于“早教班”。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特级教师茅红美指出,孩子的成长是自然成熟的发展过程,家长应该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需求,并创设帮助孩子成长的生活环境。“连抬头、走路这种事情都要教,这种早教太僵化了。”茅红美说,“早教在生活中,在家庭里,在照顾者的目光里、话语、行为里。”三岁之前的孩子与父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通过不断的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实现学习。在这个阶段,家长没有静下心来陪伴孩子玩耍,反而送到早教机构里,在茅红美看来是一件不够“智慧”的事情。
“高期待”的家长缺乏早教方法
小吴夫妻都是沪上知名高校毕业生,但对于如何做父母,他们并没有经验。“微信里、书籍里铺天盖地都是育儿信息,每个看上去都说得头头是道、自成体系,但这些知识哪个是科学的,又如何运用到自己孩子的养育上来,我觉得很迷茫。”小吴的养育焦虑由此而来。
“现在年轻父母不怕花钱、不怕累,对养育孩子有很高的期待,但缺乏早教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心里教研室主任周念丽教授认为,如今在早期教育方面,家长们仍存在诸多误区。比如,国内年轻家长盲目追捧西方育儿理念——让孩子拥有自由快乐地童年,规矩等到上小学再开始做也不晚。殊不知,西方国家的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懂得巧妙地利用孩子日常生活的机会给孩子“做规矩”。
此外,周念丽还提及,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成人之间的理念冲突——这种冲突可能会发生在夫妻之间、也会发生在父辈和祖辈之间,导致幼儿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出不同的心性,行为的一致性较差。茅红美也说,“四二一家庭综合症”体现在不少家庭中,即四位老人、两位父母照顾一个孩子,这种过度保护有可能造成幼儿的“习得性无能”。她解释说,原本孩子会在生活中学到很多能力,但现在家长经常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在北欧等国家,两岁的孩子就开始为小鸡打扫粪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技能,还培养了责任心。
社会要形成立体多元的早教体系“要为年轻的家长营造一个多元立体的早教服务,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愿望。”周念丽介绍说,比如在日本、北欧等国家,火车站、机场和剧院等都会设立相关的临时托管服务中心。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些国家也建立了多样的早教机构,为年轻父母提供不少优惠政策。
今天举办的“育儿加油站”上海市科学育儿指导公益活动也相关政策的一种体现。为0-3岁的幼儿提供早期教育服务,普陀区正在积极探索经验。如今,普陀区每年为区域内的父母提供八次公益早教指导,覆盖全区九成以上的适龄家长。普陀区教育局分管学前教育负责人介绍说,从今年9月份起,普陀区将有8所幼儿园新开办托班。比如大渡河路第二幼儿园今年9月就将通过网上报名的形式,招收20个地段托班生源。
目前,普陀区教育局从教育资源和空间最大化、教育经费、学前教育师资等方面在制定相关细则,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早教服务。 与此同时,周念丽也呼吁政府制定面向家长的0-3岁育儿指南和幼儿发展指南,帮助年轻家长减轻养育焦虑。
文:张鹏
图:普陀区早教中心
编辑:沈湫莎
责编: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