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4年第二轮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的成果之一,赴英执教是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重要环节。今年1月中旬,本文作者前往英国伦敦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数学学科执教工作,这也是她连续第二年踏上赴英执教之旅。这一次,她尝试在教学理念、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突破和创新,以求将“上海style”(上海模式)带去英国数学课堂。
以课堂为画,发挥“留白”的魅力
留白,是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常指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同时留有想象的空间,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极具中国美学特征。在英国教数学的过程中,我也尝试着发挥“留白”的魅力。
这是在伦敦鲍特威尔·豪斯(Botwell House) 小学执教的第七堂分数课,内容是“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大小”。一般来说,上海的孩子只有在三年级下和四年级上两个学期才开始接触分数,而英国的孩子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年就开始学习分数,从1/2到1/4,再直接将分数和小数以及百分比联系起来。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练习册和教参,导致英国班上的孩子对分数的掌握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不理解分子和分母的真正含义。
记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在“生命·实践”教育的信条中的第二条指出: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这一信条不断启发我,为何不将上海日常课堂中的“留白”用到英国课堂中来? 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从一个游戏入手,让孩子们通过猜测1/2和1/4的大小,使他们明白想要比较分数的大小,首先要确认比较的整体是一样的。
由于那天有英国政府官员、数学专家以及将近100位来自英格兰中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来观摩,孩子们不免有些紧张。游戏环节之后,孩子们逐渐进入状态。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留白”环节,给孩子们准备了几张大小相同的纸条,让他们折一折、画一画,找出其中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再通过小组活动的交流,将这些纸条有序排放。我并没有告诉孩子们需要比较分数大小的目的,这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激起学习热情,从而自己寻找出规律。
慢慢地,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发现纸条的长度一样,分成两份比分成四份的要大。”“是的! 我们小组发现,好像分母越大,每一份就越少!”班上孩子们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为孩子们善于发现问题而高兴,随后抛出了第二个“留白”问题:“你们确定吗? 那能不能把这个规律运用到所有分子都相同的分数上呢?”这个反问句令前来观摩的老师惊讶不已。
课后,一位老师走到我身边跟我说“今天这节课上,感觉你像学生,而孩子们像老师。”这种“留白”的授课方式,让这堂课有了更多未知的可能。
巧用“大于号”,改变英国数学课堂
依稀记得去年前往英国执教时的一幕:我请孩子们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并用大于号连接起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在白板上画起了表格,表格的左边写着“same”(相同),右边则写着“different”(不同),两分钟过去了,孩子们用完整的句子在白板上写道:整体是相同的,但是分数的尺寸是不同的。
事后了解到,这是英国孩子在遇到比较大小时的常用方法,与“上海style”截然不同。在之后的教研活动中,中英双方教师也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英国同行表示,在当地进行比较大小的练习时,老师通常要求学生用整句话来描述相同和不同之处;并且,他们使用“greater than sign”(大于号) 来比较整数的大小,但从未在分数比较时使用。通过那天的听课,她发现直接使用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不仅更方便,而且更直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还有一位英国教师风趣地说:“大于号、小于号还是我们英国人发明的呢,为什么我们不用呢?”我想,这或许就是“上海style”的魅力所在:我们常常强调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孩子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让生活更便利。
今年,我又再次设计了这样的习题,令我意外的是,孩子们很顺利地用大于号将分数连接了起来。我认为,一定是“上海style”在英国课堂中起到了作用,从一个最基本的“greater than sign”的运用就能看出,越来越多英国同行选择学习并使用“上海style”,课堂中的“上海味道”也越来越浓。据英方报道称,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实施以来,已有超过100所学校的500多名中英教师参加了教学交流活动,上千名学生从中受益。
“上海模式”在英国落地生花
与此同时,在此次交流过程中我还发现,上海团队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也被“移植”到了英国的日常教学中。
据了解,整个英格兰就已经有了35个数学中心(Maths Hub),每个中心由很多教研组(Teaching Research Group)组成,每天来听课的老师中,必定来自不同的教研组,在观摩完上海教师的课后,英方教师也不再“腼腆”,他们开始主动谈论自己的听课感受。这样的备课组活动不禁让我有了一种仿佛回到本校学科组活动现场的感觉。我的英国搭档告诉我,每周她都会观摩教研组内其他老师的一节课,并开展课后研讨。
不难发现,交流效应正在发生着,英国教师正在行动着,英国学生正在感受着。相信中英两国不断加强的数学教学交流合作将进一步促进中英人文交流。
文:顾韵梓 (作者系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数学教师)
编辑制作:钱家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