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杨立家中,至今挂着一幅父亲杨炳南手抄的 《朱伯庐治家格言》,其中写道:“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清秀工整的小楷映照着杨家四代人的心路历程。
杨家是教育世家,家族走出过十多名教师,祖祖辈辈恪守读书济世、教书育人的使命,坚守“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信条。
“坚持”二字贯穿三代人
杨立与邹雷是上海交大校园里一对令人艳羡的教师伉俪,前者是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后者是医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师。杨立的爸爸、外公、妈妈、姨夫也都是教师,“教师”似乎是他们家族世代传承的一门职业。1989年,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颁发给杨家一块“教师世家”匾额,以表彰这个家族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无锡市人民政府给杨家颁发的“教育世家”匾额
在所有长辈中,父亲对杨立的影响最大。无锡市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后宅中心小学,上世纪20年代国学大师钱穆曾在这里执教,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也曾随叔父钱穆就读于此。杨立的父亲杨炳南担任过该校校长,那一年他22岁,教授语文。
“父亲一生热爱讲台,告诫我们要多读书、写好字。”杨立的记忆中,父亲不仅日日坚持练字,写得一手好字,还重视教导子孙练字。老先生总说,“字是你的脸”“中国人写不好汉字,不应该”。
▲爷爷杨炳南40年教龄纪念
杨立在无锡的老家有一块方砖,看似普通的砖头却记录着杨家两代人勤劳的练习——从杨立的父亲到他和几个兄妹,从小都在上面蘸水练习书法。
小学三年级起,父亲还要求杨立每天写日记,因为一个暑假的坚持,父亲奖给他一支钢笔。“那是一支钢笔比一斤肉更贵的年代啊。”杨立感慨。
若说杨家家训,唯有“坚持”二字,父亲言传身教告诉小辈:学会坚持做一件事,坚持了,才会有成果。
瞄准一个方向全力奔跑
受到家庭的影响,杨立喜欢讲台。2003年,留日归来的他,一到上海交大,第一件事是全身心投入教学。“大学老师上课是天经地义的事。”杨立始终敬畏大学讲台,当选过上海交大“十大教师”。
2014年至2017年,杨立连续入选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能量领域)。在他看来,秘诀无他,唯有“坚持”。
专心致志,瞄准一个方向,干一件事,坚持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科研需要这种定力,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杨立的备课笔记
杨立和邹雷夫妇也把这种人生观价值观传播到下一代的心中。大儿子杨溢从小立志学医,小儿子邹添则钟情数学,哥儿俩就这样一路坚持着,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杨溢正在瑞金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邹添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应用数学专业本科。
“学医的困难我清楚,有困难我就去攻克,因为我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这一志愿从不曾改变。”杨溢说。2008年,杨溢参加高考,成绩优异的他不为金融、法律等热门专业所动,最终以高分录取上海交大医学院“王牌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
▲一家四口合照,左起:杨溢、邹添、杨立、邹雷
人生拼的是“终点线”
这个“教育世家”还崇尚体育运动。杨立在父亲杨炳南教育下,从小练习田径和各项球类运动,也从体育中知道了团队协作、懂得了公平竞争。崇尚体育的观念已传递到杨家第三代,杨溢在上海交大附中读书时还是校田径队队长,曾夺得杨浦高中田径比赛1500米长跑冠军。
“和别人比赛,赢得起,更要输得起,不要不服气、嫉妒,要虚心学习他人之长。”大儿子杨溢说,体育教会了他正确看待输赢。
不论对儿子还是对学生,杨立总是勉励他们:“一个人在30岁以前是无所谓失败的,要输得起,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了你前进的脚步。”
▲爷爷杨炳南的书法(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杨立观察过相扑运动员的训练,为了在摔倒后不受伤,他们要反复练习被摔、饱尝失败的滋味。“人生路上何尝不是如此?输是常态,赢是非常态。输赢并不重要,对待输赢的心态才重要。现在很多家长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人生拼的其实是‘终点线’。”他说。
这份坚持的执著、不服输的心态,以最朴素的力量滋养着这个家族几代人。如今,作为父亲,杨立坚守大学讲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作为母亲,邹雷坚持十年兼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排忧解难。他们的两个儿子,一个已是医学博士,一个正在美国留学,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跑道上脚踏实地践行着杨家家训。
编辑:朱颖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