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路,融合东西方绘画的创作技法和审美风范,打通两者交融、发展的道路,由此形成艺术家宋跃林个人独特的创作面貌。今天,“水路西东——宋跃林水彩·水墨作品巡展(上海站)”登陆刘海粟美术馆,以宋跃林近年来创作的水彩、水墨作品66件,让人们看到这位艺术家试图融通东西方绘画的大道和雄心。
宋跃林,1959生于吉林市,现为九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他既专注水彩又擅长水墨,长期投身于水彩、水墨、丙烯等水溶性材料为主要媒材的创作。此次展出的作品,从他早期《老井?女人》的具象写实,到《绿桌子》的具象表现,再到风畅系列《生日之二》《相聚之二》《律动》等,充分体现传统水彩与水墨的结合,展现水彩中浓烈的东方情结。这些作品多是宋跃林以画家自身生活为主的都市题材,并将文学的“意识流”写作方法运用到创作中,以减少画面的叙述性,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观者,让作品同观者产生共鸣,因而这样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980年代初,宋跃林的创作以写实为主,代表作品《老井·女人》等;1998年后,他进入“具像表现”的绘画创作期,这期间他到中国美术学院水彩画高研班进行了两年的深造,创作了《绿桌子》等一批“具像表现”风格的作品。
在宋跃林的眼中,小镇上的集市、江边的人群、一次聚会、匆匆一瞥以及生命中的悸动,透过画家的心,已不再是自然中物理意义的样子。在长期绘画实践中,他对自己的创作做出了冷静细致的梳理与表达。“从写实到具像表现,其实是一种创作感觉的升华,一种象征意义在心中升起。”宋跃林说,正是这种来自“心灵的呼唤”,使他进入了重要的心理创作期——“意识流”创作期。
“把自己的生活多加一些考虑,再把它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深入生活的方式。”宋跃林说,作为一个中国画家,还是要在水彩这种“舶来品”,多融于中国的元素,“想了很多办法,有观念上的,也有材料上的。”宋跃林认为,西方绘画追求“光影的效果”,中国画则有完整的抽象体系,将中国元素加入到水彩画中也是一条大路。宋跃林很勤勉地致力于对传统水彩画的研究,敞开胸襟而对八面来风,吸纳各种不同的学术观念,在创作上糅合了传统的水彩画法,利用多种水彩混合画法,在中国水彩画界引起强烈反响。
《班车》 ,水墨,2019年
一次次的艺术攀“峰”,是宋跃林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成果。他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角度和绘画语言重新观察、把握、表现生活,“努力分辨生活中那感人的部分,把它们搬到画面中,把它们搬到心里来”。将东方水墨中最具文化价值的写意精神提取出来,融入另一种材料构成的语境中,形成了美学追求的双向跨越,实现了创新的自如。
在创作实践中,宋跃林主要有三个阶段:早期《老井女人》为具象写实;第二阶段为具象表现,在中国美院高研班学习时画的《绿桌子》为代表;近些年将传统透明水彩加入水墨元素,显现东方情节,如《生日之二》《相聚之二》《律动》等。在材料探索上,也呈现材料使用的三个阶段:早期为纯透明水彩;第二阶段是水彩加水粉、丙烯和水溶性颜料;第三阶段主要是有中国水墨的加入。材料上的变化引发技法上的变化,从传统的透明画法到现在的水彩综合画法,表现出画家强烈的绘画个性。在创作主题上,人物画和风景画同时进行,如以庐山为母题的风景画,以家人和亲朋好友为主题的人物画,几乎贯穿了作者创作的始终。同时,从主题创作到后来的减少叙述性的作品,再到现在的“意识流”创作方法,使得人物和景物在画面中只有画面关系,不一定是情节真实和场景上的真实,例如《风畅之二》《风畅之三》。它们带给观众以亦真亦幻、似梦似幻,又感同身受、实实在在的体验,获得架上绘画不断创新技法、观念得来的独特审美感受。
《风畅之十四》 水粉,2020年
宋跃林水彩画在全国是比较前卫的,糅合最传统、最纯正的英国水彩画法,而且利用了多种水彩混合画法。如水粉、水彩加丙烯的画法;水粉、水彩及自创的水溶颜料的混合画法,并撰写多篇论文,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水墨作品同他的水彩作品相得益彰,大写意的人物画以简练的书写式用笔,轻松散淡的墨韵来突破写实人物画的传统样式,从当代文化观念层面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作品凝练奔放,从这点出发并不断深化,逐步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江西省文联、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主办。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