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建筑是最生动的记录之一。9月16日, “第八批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暨现当代建筑遗产与城市更新研讨会”在“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四川大学早期建筑群的望江校区举行,活动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主办。在全国建筑、文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共推介了101个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推介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金磊主持。
据中国文物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黄元介绍,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有限公司旧办公楼、云南省石屏第一中学、扬州汪氏小苑、浙江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旧址、北京发展大厦、瑞金宾馆、朱启钤旧居(东四八条111号及赵堂子胡同3号)、长安大华纺织厂原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广东顺德人民礼堂、天津第一机床厂等。其中上海新增两项,分别为大上海大戏院与上海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历史建筑建筑群。
▲上海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历史建筑建筑群中的相辉堂(1922)。
▲上海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历史建筑建筑群中的子彬院(1922)。
▲天津第一机床厂(1951)。
提起建筑遗产,大众一般想到的是古建筑,现当代建筑常因“年代轻”或“司空见惯”而被忽视。但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看来,20世纪建筑遗产数量众多,给予了人们最丰富的生活和文化景观,它们所代表的20世纪这一重要历史链条不应断裂,为此要提升全社会对20世纪建筑遗产核心价值的认知;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也指出,20世纪的遗产是近现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的见证物,是内涵丰富的建筑遗产,亟待保护重视。自2016年起,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学术指导下,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每年推介约100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截至第八批,共计已向业界与社会推介了798个项目,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其中排名前10名的地区有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湖北、天津、重庆、陕西、浙江、河南。
▲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汪氏小苑(清末民国)。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长安大华纺织厂原址(20世纪30年代)。
金磊表示,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秉承了以往几批的特点:与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脉络密不可分,特别是具有时代标志性并推动了20世纪建筑进步的项目占到总推介项目的56%;越来越重视尚未得到广泛关注的项目,例如朱启钤旧居(东四八条111号及赵堂子胡同3号)、瑞金宾馆和漳州宾馆历史建筑;欠发达地区的项目占了本次推介项目名录的近20%,云南省玉溪市、山东省枣庄市、山西省晋中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河北省沧州市、浙江省临海市、温岭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等地的遗产项目首次在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名录中出现;项目中包括多项体现改革开放精神的项目,比如招商局蛇口工业大厦和深圳博物馆;包括体现中国建筑技艺蓬勃发展,对中华现代文明有表征自信意义的项目,如北京发展大厦、金陵饭店(一期)、广州珠海桥、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橘子洲大桥、韶山灌区建筑遗存;包括在当代语境下凸显地域文化价值的项目,如西安汉阳陵博物馆、长富宫饭店 、交通运输部办公楼;还包括海外建筑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它被认为是本次推介项目中的当代建筑亮点。
▲位于北京市的朱启钤旧居(东四八条111号)(民国初年)。
▲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云南省石屏第一中学(1923)。
▲位于北京市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07)。
不少与会专家提到,建筑遗产被挖掘和认证后,不应像博物馆藏品一样被割裂在实际生活之外保护起来,而要在活化利用中融入城市日常生活。“活化最重要的就是活化和‘伙伴’。活化就是历史建筑不能闲置,修好了又锁起来它绝对会损坏,一定要合理使用。第二是‘伙伴’,一定不是政府包办,每个人每个机构都有这些历史建筑保护的知情权、建设权、收益权,作为全民公众的事业。”他举例香港的当代建筑遗产保护改造:遗产保护部门会与建筑部门合作,将一栋建筑里的保护元素彻查清楚,接着以让市民以投票、写信的方式提出改造意见,并依据市民的集中意见选择投标方案。被改造为教育设施的北九龙裁判法院、改造为中医博物馆的雷生春堂都是让遗产改造惠及公众、融入公众的成功案例。还有专家指出,在信息媒介如此发达的当下,利用VR沉浸技术等现代科技将建筑遗产信息化、可视化,也将推动建筑为大众所亲近、阅读,成为遗产与当代生活的融合契机。
附:
作者:本报记者 彭丹
图片: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供图
编辑:陆正明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