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疫苗”成为了热门词汇,大家开始关心这个东西,很多人会问疫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疫苗?疫苗对我们有怎样的作用?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8月18日上海书展期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疫苗的故事》图书分享会在上海茑屋书店东馆一楼举行。该书责编钟瑾、前默沙东实验室研究员梁贵柏、阅读推广人蒋璐在现场与读者就疫苗的各种话题进行了交流。
《疫苗的故事》主人公——莫里斯·希勒曼是现代医学史上一位英雄般的传奇人物。全球14种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接种的疫苗中,有9种是他的发明。这些疫苗使得以前极其常见和致命的疾病,包括腮腺炎、风疹、麻疹、水痘等已被全世界遗忘,他也因此被尊为“现代疫苗之父”。
此外,他还是第一个预测出流感大流行的时间的人,并在疫情传入美国之前成功研发出了疫苗;美国医学研究人员能得的所有大奖,他全都得过了;他的工作,每年能挽救约800万人的生命。而因为疫苗的诞生,人类的寿命比100年前延长了30年。希勒曼以不断进取的精神,一次次突破科学障碍研制疫苗。他的一生,是现代流行病学和疫苗学的缩影,而疫苗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希勒曼的故事。
奥菲特与希勒曼共同发明了轮状病毒疫苗,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最后几个月里深入了解了他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作者生动地讲述了希勒曼研发各种疫苗的细节,也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全球背景下的疫苗开发,勾勒出了200多年来的公共卫生史,在展示流行病学的得失的同时,也以有力的证据提醒人们重视疫苗的价值以及科学所拥有的拯救生命、保护人类福祉的力量。
梁贵柏与希勒曼曾经是同事,虽然不在一个实验室工作,但公司里有很多关于他的美谈,梁贵柏说,他确实是一个“神人”,非常神奇,这本书里面基本上都写了。所以梁贵柏非常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这本书写得很有趣,尽管这里面牵涉到很多非常尖端的生物工程技术,但是凸显出作者是非常懂的。而且他对希勒曼品性的描写,我觉得也是非常生动,说这个老头经常要爆粗口,而且他的下属都很害怕他,所以我也是非常运气好,没有当过他直接的下属。但是他这一辈子想的事就是做疫苗,这是一个非常执着,非常富有钻研精神的人,也只有在他手里,可以一个接一个地做。他觉得如果这个病还没有疫苗,那就应该是他的工作。这一点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在默沙东他一直是个美谈,是神一样的存在。在默沙东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但是像他如此执着的,就做一件事情,并且把它做到极致,我觉得这是他成功的必然性。”
蒋璐对书里的一句话印象深刻:疫苗不是免费的午餐,是有代价的,有要求的,那就是人类必须继续使用下去。蒋璐说以她的理解,应该是指群体免疫,也就是说,大家都在使用,这个疫苗才真正有效。
对此,梁贵柏解释说:“从疫苗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它跟我们治水害有类似的地方。如果一条河老是发大水的话,我们要筑坝,但是坝筑好了以后必须要维护,坝筑得越高,维护的成本越大,而且一旦决堤它的危害越大。疫苗有点类似,就是说病毒始终在我们身边,你如果不筑这个坝,每年有很多人得病去世,在没有疫苗之前,人类就是这么过来的。但是一旦打了疫苗,相当于筑上坝了,群体免疫的概念就来了。坝筑得没有漏洞,就实现群体免疫了。但是如果不继续打的话,它就会出现漏洞,出现漏洞,坝就要决堤,决堤的话,危害马上就会显示出来。”
他举了美国的一个例子:近十几年来,美国包括影视明星开始反疫苗,结果最常见的麻疹疫苗很多人不让自己的孩子打,麻疹疫苗根据传播率要达到93%-94%,达到这个接种率,才能实现群体免疫,就传不起来。结果某一个区的某一个家长的影响力比较大,他们邻居很多小孩跟着这个妈妈一起不让小孩打麻疹疫苗,结果那个学区的小学里就出现了麻疹。后来学校决定小孩子不接种疫苗就不能来上课,才把这件事情止住。所以,筑上坝以后必须维护这个坝。
蒋璐表示,读了这本书后,有一种感觉,就是“你知道的越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越多”,而这些科学家就在为打破这种无知而努力。这就是她从书中除了科普的部分外看到的精神的部分。
钟瑾最后总结说:“对疫苗的恐惧其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的一个方法是首先大家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进步的,明天的科学会否定今天的科学,正因为它有否定自己和更加往前进一步的能力。没有一个医学上的问题是可以以一个答案完全解决的,所以会存在疑惑或者不解,或者各种谬论,或者错误的声音,其实没有必要感到惶惶不安。我觉得人应该保持对新生事物的畏惧和探索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世界上跟不断出现的新出现的东西共处,然后活得更安全、更幸福。”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