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到现在,上海城市发展的源源动力来自哪?如何吸引更多人读懂并爱上上海?阅读,正是感受上海城市精神的路径。“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城市风景线·徒步上海”系列丛书、《天井》等城市题材读物,集中亮相2023上海书展。
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分享会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主编于海,《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作者黄中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作者朱怡晨从社会空间角度解读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空间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充满意义。”于海提起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这句话,“这套书即是按照社会空间的方法,去梳理研究上海,探索这些场所是如何生成,在生成过程中空间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黄中浩谈到,老城厢空间形态的形成背后是社会事件的推动,老城厢和时代发展之间是互相契合的。
“如今苏州河开放共享,从建筑走向空间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朱怡晨认为,苏州河步道贯通为苏州河水岸共享和景观构建带来了新机会,很多研学团体和组织沿着苏州河举行漫步,居民故事和社会空间事件由此而生。
据介绍,“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是以历史(纪事)为经,以场所(社会空间)为纬,陆续出版《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上海:从市镇到通商口岸1074-1858》《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等。
关于“石库门”,你了解多少?作为老上海生活的“万花筒”,这里蕴藏着怎样的人生百态和文化记忆?作为“海派中医”的发源地,这里又如何在“闹中取静”中兼容并蓄与时俱进?作为海派文化发展史的见证者,这里又见证着怎样的新上海故事?
作家居平推出下新书《天井》,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笔记体小说,以上海石库门的历史变迁为大背景,穿插上海不同风格石库门,呈现了社会发展与城市变迁。“居平巧发奇中,以主人公苏页和徐京墨大家庭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上海石库门建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镂月裁云出这一部《天井》。”在作家王小鹰看来,不同风格的12处石库门房子的兴衰勾连起从清末到当下各色女性的命运,人生遭际与石库门境遇休戚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石库门里的人间烟火,其间各等各式女子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故事里有故事,故事外还是故事,互相补缀缝合推涛作浪,竟就演绎成了一部上海石库门建筑百年发展简史.
“小说《天井》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再现了上海大都市的市井生活民俗图,老上海的人生百态,陈年旧事,海派韵味。我们看到了上海石库门发展的历史轨迹,发生在上海石库门房子里的故事。”学者熊月之评价,读者阅读本书以后,一定能通过石库门历史与文化,加深对于上海城市历史的理解,进而加深对于上海城市精神与品格的理解。
在他看来,从这部《天井》看到72家房客的影子,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从那之后,曾经显赫的短暂时期一去不复返,以至于提到石库门,人们总会产生小空间里的压迫感。多样复杂的生活方式成为区别其他地域最独特的标签。“居平酷爱古建,自从嫁入石库门中医世家后,对石库门的感情更深。她对石库门有太深厚、太复杂的感受,也由此搜集了极为丰富的素材。通过《天井》,她以承兴里、兴仁里、福德里、步高里等多处石库门里弄为背景,描述了上海人对石库门的复杂情思。”
每个穿梭游走在上海大街小巷的人,都曾在不经意中与许多风格迥异的近代历史建筑相遇。这些建筑形成了一道道亮丽风景线,它们的光影与传奇铭刻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能更好地欣赏这些建筑,并借此读懂城市?
“城市风景线·徒步上海”系列丛书第四辑《十里洋场外滩秀》在书展发布,丛书主编、建筑师王承谈到,“建筑可阅读”要从阅读建筑本身开始。从衡复风貌区、南京西路、苏州河和外滩四个不同的切片,来理解上海的建筑,重点围绕外滩24幢代表性建筑,带领读者追寻近代上海百年来建筑风格发展的历史轨迹,讲述城市天际线变迁背后的种种故事。
同济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城市风景线·徒步上海”系列丛书,以专业建筑师视角科普上海近代历史建筑知识与背景故事,并提供建筑师设计的城市徒步路线,目前已出版《腔调依旧老洋房》《风月沉香一条街》《气象万千苏州河》《十里洋场外滩秀》,带领读者深度领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
作者:许旸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