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00多年的历史深处流淌至今,京杭大运河每一朵浪花都能卷起一段故事。掬旧澜新波,观古迹新颜,著往行新声,7月29日在京首发的《行走大运河》一书,为大运河文化续写出了新的篇章。
该书是“中国作家运河行”第一阶段活动作品集。去年8月,由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牵头,和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等共同主办的“中国作家运河行”第一阶段活动在苏州启动。32位作家在大运河沿线27座运河城市深入开展采访活动,聆听流淌千年的运河故事,切身感受运河两岸浓厚的文化底蕴,用文字记录下大运河沿线不同城市独特的运河风景和人文景观。
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为《行走大运河》的首发写来贺信:“大运河穿越2500多年的历史,绵延流淌近3200公里,是流动的文化遗产,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中华文化千年历史的文脉。非常高兴作家们将大运河丰富厚重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绽放的全新风采展现给了我们……运河故事将继续谱写新的篇章,千年文脉会永远奔流不息。”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为《行走大运河》作序:“……2500余年来,战争与和平交替,丰年与灾年更迭,围绕着大运河,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沧桑。粮食、丝绸、木材,航船载得动的货物在运河上穿梭;诗词、歌赋、民俗,船只载不动的风情在运河畔流传。大运河是一卷诗集、一部史书、一幅画册,也是一首歌谣、一脉山河!古往今来,君王、臣子、文人、墨客,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参与对大运河的挖凿、书写、歌咏、镌刻。”“大运河是一条饱经风霜的人工河,这注定它比自然河流具有更多的人文元素。”邱华栋为《行走大运河》首发致贺,“这部书作者们从各自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趣味出发,以30余篇风格各异的作品,立体地呈现了古典和现代相辉映、人文与工艺共滋养的运河文化。”
《行走大运河》首发式由中国作家运河行组委会主办。组委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主席陈国栋在首发式上呼吁大家“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文学的力量” “为中国的山水工程厚植‘美丽中国’的底色”。据悉,“中国作家运河行”第二阶段活动“走进运河城市”已于7月8日在河北沧州启动,陈国栋主席带着“大运河沧州行”采访小组,深入沧州市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南运河河务中心“捷地闸”、百狮园公园、沧州段“南入口”吴桥县……他已身体力行写就并发表了整版长文《一船明月过沧州》,抒写了沧州段大运河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的加速跃升,还娓娓道来与运河文化相融的吴桥杂技文化、武术文化,展现了既文又武、刚柔相济的独特沧州。
《行走大运河》主编、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代表周伟苠在首发式上致辞:“……大运河绵延千里,每一段运河河道、每一座运河城市,都有它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情。作家们走进不同的运河城市,一路行走,一路寻访,一路采访,一路感悟,大运河千年的历史、时代的变迁以及运河赋予不同城市的独特风情随着作家们或大气磅礴、或细腻内敛的笔触都在这本《行走大运河》中得以呈现。这本作品集凝结了32位作家的感悟与思索,凝聚了大运河文化精美的浪花,以文字的形式把大运河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共生精神展现给我们。”他透露,“中国作家运河行”第二阶段活动“走进运河城市”的下一站将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姑苏,组委会将邀请国内著名作家走进苏州等运河典型城市,进行深度采访,记录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进一步展示运河城市风采,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
数位作家代表在新书首发式上作了创作分享。写作《当运河遇见绍兴》一文的赵腊平抛出一个问题:“大运河文化既是时间上的流淌,也是空间上的赓续。面对这条贯穿南北五大水系、流经8个省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千年水脉和文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把坚定文化自信落到实处,挖掘她的丰富文化资源,用好她的丰厚文化底蕴,并且发扬光大?如何让她更有光彩地流向未来?”他认为“中国作家运河行”正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具体实践。赵腊平说:“作家们或顶着烈日暴雨,或冒着严寒北风,踏着泥泞小道,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沿线的干部,专家、群众广泛接触、交朋友,探寻大运河的悠久历史,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感知流动的文化遗产,体会沿岸百姓的喜怒哀乐,领悟大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融入大运河,爱上大运河,写出了一篇篇有烟火、有生活、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感觉、接地气的优秀作品。”赵腊平认为,《行走大运河》一书收录的作品中,不乏作家们对大运河有关历史、人文、文明的敏锐观察和深度思考,不乏通过大运河而激发的对国家经济建设、民生福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反思、真知灼见,不少可以作为可资镜鉴的决策参考。
写作《运河津门两相滋》的陈丽伟说他经历了两种行走,一种是双脚在运河畔的实际行走,另一种是用自己的思想在运河的历史中行走。他感慨运河是保护子民的军事之河,养育子民的经济之河,参与创造天津文化的文化之河,还是满载乡愁的河。写作《九达天衢翻新波》的王海滨写的是大运河德州段。他坦陈20年前他做过大运河遭受污染的报道,他印象里那时候大运河沿岸是颓破的。接到写作任务后,他从北京回到家乡德州,用一周时间去了文史馆、档案馆、文旅中心和大运河沿线的几个县,“我很受震撼,真的没有想到小小的德州在整个运河的发展进程当中有过如此宏伟的篇章,它的历史文脉和现代规划都很让我振奋。通过这次走访,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了。”今天所见对比20年前所见,让王海滨切身体会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进步。写作《运河脊梁》的康桥把运河比作“脊梁”,她说,“我感觉大运河是站起来的历史巨人,敢于和时代对话,和世界对话。”
《行走大运河》新书首发式在热闹的赠书仪式中画上句号。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江胜信
图片: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 王先桃
编辑:李扬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