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有一种记忆,叫MISA。
14天,31场室内外演出,从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到TRI第三空间,从城市草坪音乐广场到西岸美术馆户外广场,超过2.6万名现场观众,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共同缔造了一段难忘的MISA记忆。正如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所希望的那样,“上海夏季音乐节是属于这座城市的音乐派对,我们希望每个市民、游客,都能尽情享受‘古典加料’带来的愉悦和感动”。
7月20日晚举行的2023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传奇钢琴家殷承宗携手即将履新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青年指挥家黄屹及上海交响乐团再度演绎经典名作——钢琴协奏曲《黄河》。
钢琴协奏曲《黄河》取材于由冼星海、光未然联合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包括殷承宗在内的六位作曲家组成了《黄河》创作组。为了有更深的认识与真实的体验,在殷承宗的建议下,一行人决定在下笔创作前前往陕西亲眼看看黄河,坐羊皮筏子、看九曲连环、吃土豆拌辣椒、和纤夫一起拉纤……“百里冒烟、旱地行船”,亲身的体验为后续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殷承宗久久无法忘怀。
创作时,他巧用陕北风格,使当地生活与作品融为一体。于是,钢琴协奏曲《黄河》诞生了。一年后,由李德伦担任指挥,殷承宗、刘德海等人在北京完成了《黄河》的首演。作品也因其华丽的技巧、史诗般的叙事和强大的感染力引发了国内强烈的反响。《黄河》作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响彻东方乃至世界,在全球50多个国家被播放和演出过。
如果说20世纪的《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怒吼抗争,那么21世纪的《黄河》则更多地承载了被黄河滋养的一代代人奋勇直前的强大自信。每每演出时,为了让青年乐手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殷承宗总是站在创作者与见证者的视角,向年轻一辈讲述当年深入陕北、体验黄河的创作经历,以及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在20日晚的演出中,殷承宗特别提议加上唢呐这门中国民族乐器。“之前我和其他乐团合作,觉得唢呐的声音特别好。尤其是当《黄河》中的《东方红》旋律响起时,唢呐的声音让我感觉到像是太阳从陕北延安的黄土高原上升了起来,非常具有民族色彩。”
“中国作品的创作一定要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殷承宗音乐作品的灵魂总是藏在民族气韵中,比如钢琴协奏曲《黄河》用到了很多京剧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就像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中国的钢琴学派一定要有自己的作品,才能有自己的学派,真正的中国学派”。
闭幕音乐会下半场,著名民族女高音方琼领衔一曲《蝶恋花·答李淑一》。兰州音乐厅合唱团则唱响了《娄山关》《延安颂》《我的祖国》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旋律,每个音符都诉说了对祖国的热爱,沿着黄河之水,奔涌向前。
又一年MISA落下了帷幕。创办14年来,古典跨界、探索创新、轻松谐趣的MISA不仅深入人心,也深深融入城市的文化肌理,浸润市民生活。
雨水滂沱中坚持的演员和观众,10天成团创造“音乐奇迹”的学生节日乐团,88位收获职业初体验的青少年,久别重逢的国际艺术家,挑起大梁的中国音乐新势力……台上台下、台前幕后,每个人都能在MISA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并与他人产生关联。
今年,MISA走出音乐厅,触达更多人群。在元宇宙、现实世界,都能与MISA不期而遇。Metafilm打开了在“元宇宙”的MISA新场景,“全城古典”让音乐的旋律徜徉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而一场别开生面的城市漫步,则串联起音乐街区内的一栋栋老建筑,述说它们背后的乐苑往事。MISA跨越空间,15场直播突破千万人次,与天南海北的人们紧密相连。
“每座有文化的城市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象征,无论是戏剧节、电影节还是音乐节,都会成为这座城市标志性的符号,也显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在上海夏季音乐节发起人余隆看来,“上海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音乐传统,上海夏季音乐节不仅仅是一场场音乐会,也是一种生活、一种回忆。”
摄影:叶辰亮
作者:姜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