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江南》
曹伟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读曹伟明新书《青绿江南》的第一感受是亲切。因为作者笔下的江南,也是我从小生活长大的地方,他所住宿过的曲水园,也曾使我香径徘徊,赏月忘归。我曾对青浦诗人枫肥说:“上海若搞江南水乡文化,首推青浦。”即使作者所写到的泉州、抚州、凤凰古城、陇南小镇,乃至贺兰山、须弥山、台湾岛等,我也都去过,故读来倍感亲切,犹如重游。特别是他所写的浙东四明山、河姆渡、春晖中学,以及宁波人所特有的种种生活习俗,尤使我兴致盎然。
我读此书的第二感受,便是书中所深藏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描写江南美景的诗词文赋不胜枚举,其中也不乏精品杰作。平心而论,由于江南风光本身秀色可餐,充满诗情画意,要写出一些江南气息,只需一些语言表达功底,还是能够达到的,但如要挖掘出一些历史文化底蕴,难度就会更大一些,而作者偏偏是朝着这一方向掘进,便也成了此书的特点之一。
如吴淞江上的垂虹桥,始建于公元1048年,“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如龙”,是北宋以来由吴地往越地的交通要道和必经之地。因此宋元以来的许多文人诗词中都写到过它,也是我考察古代文人是否可能来过沪渎的重要佐证之一。又因其“桥袤千有余尺,下开七十二洞”,故又称“长桥”。如南宋词人冯去非《八声甘州·过松江》起句“买扁舟,载月过长桥”,其实就是垂虹桥。后又有好事者在石塘西叠石为桥,人称小长桥。而曹伟明在《凝望垂虹桥》一文中,通过引经据典,以及米芾、苏轼、姜夔、杨万里、王逢等人的诗词,把垂虹桥的地理方位、来龙去脉、外观造型说得头头是道,一清二楚,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史知识,是很难做到的。不独垂虹桥,即使是写春晖中学、四明山、缆船石,或是江南、浙东的一些民俗、餐饮,他也会寻根溯源,令人大开眼界。他不喜欢浮光掠影、耽于表层,而喜欢俯仰古今,尽量写得通透一些。在这方面,他很有一些梁实秋、秦牧的风味。
若说第三个感受,那便是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品读出了潜藏得很深的感恩之情。曹伟明出生于宁波,成长于上海,从四明山下的陆埠镇到淀山湖畔的白鹤村,一路走来,在在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生命轨迹和成长经历。尽管书中的许多文章带有回忆性质,或是游记,夹叙夹议,多呈散片状态,在《后记》中也只说了一句“是对江南绿水青山生态的赞美”,但无论是浙东的童年生活,还是从16岁开始的沪西独立生活,我仍从这些美文中嗅出了他对江南这片土地的感激之情、他对外婆和父老乡亲们的感恩气息。其中外婆出现的频率最高,也是他感恩的第一人。其次则有周边的人对他人生路上的种种帮助、鼓励和关怀,尽管他没有浓墨重彩地集中表达,只是在平淡无奇的叙述中不自觉地轻微带过,但在潜意识里却浸透着这份感恩之情。如果说他丰富的文史知识和广征博引,增加了其散文的厚重感,那么这份隐藏于文字底部而含蓄不露的感恩之情,则又增加了其散文的美感。
作者:孙琴安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