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艺术展渐渐成为与看电影、看剧、看书一样稀松平常的文艺生活方式,但相应的艺术评论却“音量”微弱,远不如影评、剧评、书评来得有“存在感”。观众若是想了解展览可看度如何,希望获取业界的真实反馈,往往不知去哪找“参考”。
在业内看来,健康的艺术生态中,艺术评论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因此,近日于上海启动、面向全球发出征稿邀约的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被寄予厚望,人们期待更多高质量、有价值的艺术评论,为大众观展提供引导,也推动艺术展览和创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全球范围内,有效的艺术评论都很缺乏
一部新片或一本新书好不好看?好看在哪里?新片上映或新书出版不久,大众便能看到,烂番茄、豆瓣等网站以及形形色色的自媒体平台上,海量的评论随处可见,既有专业人士带有学理性分析的长文,也有一两句话、随性而发的短评。再看如今同样作为文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展览领域,单说国内,平均每年举办的艺术展览就数量过万,火爆者亦不在少数,然而,没有多少艺术评论能够给想要看展的大众提供线索指引。
而时下真正缺乏的,当属有效的艺术评论,在全球范围皆如此。对于不痛不痒、全程“尬吹”的艺术评论,人们不会陌生。不少时候,文中的表述模棱两可、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移植至其他被评对象,甚至是任何被评对象都不违和。近年来艺术市场的火爆,使得艺术家、艺术展、策展人、艺术评论人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并且由此带来的利益可能是难以估量的。这使得艺术评论相比其他门类的文艺评论,更加容易为市场所捆绑、因红包而沦陷,更像是艺术“软文”,当然也就容易失去公信力。
与此同时,还有不在少数的艺术评论俨然与大众“有壁”。第八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二等奖得主庞铮告诉记者,情景喜剧《破事精英》中就有坊间对于时下艺术批评的吐槽:当代艺术看不懂,艺术批评更看不懂!“不少艺术评论将深奥的哲学等理论当成了炫技的手段,偏不说‘人话’。”庞铮认为,这样的艺术评论也显然是无效的。
要知道,无论中外,艺术评论都曾经十分活跃,影响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甚至左右艺术史走向。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主任、教授沈语冰指出,画跋构成中国古代艺术史上非常独特的艺术批评形式,由同时代或后代的画家、文人、收藏家、官员所作。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率先就每年在沙龙中展出的绘画作品予以评论,更是开创了一种面向公众的独特写作类型,也即近代意义上作为公共生活一部分的艺术批评,此后涌现出一批以艺术批评见长的写作者。
艺评人首先应该是观众,应诚实地有感而发
“艺术评论家写作是因为发自心底的需要。”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说。业界专家认为,艺评人首先应该是观众。面对一幅画或一个展览,不妨问问自己的直观感受,是振奋还是忧伤,是平静还是好奇。好的艺术评论,实际上是作者在观看一件艺术品或一场展览时真正与它发生了情感共鸣,有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意愿。至于是否要在文中发出批评的声音,当由感受来决定,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
用写作如何表达感受,如何“监督”艺术作品或展览?在休斯看来,写作者储备的知识体系这时候开始发挥作用,“成功吸引读者的写作者很有可能接受过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哲学训练,新的视角为读者或观众打开了大门”。
庞铮还特别提到:“理论能帮助作者更好地诠释主观感觉、打开思考维度或揭示事物本质,但它终究为艺术评论提供的是一种工具,不应过分炫耀。艺术评论也不是非要和哲学挂钩,而是看写作者知识体系中的哪一部分正好能与想表达的内容相契合。”她认为,好的艺术评论是雅俗共赏的,既有理论传达,又通俗易懂。
今天,蓬勃的艺术展览生态为艺术评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这是一个缤纷多元的艺术世界——世界各地的艺术展陈,涉及各种文化传统、各类艺术形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孙向晨表示,在此背景下的艺术评论大有可为,可置于艺术与观众之间、作品与社会之间、现在与历史之间,成为完全独立的存在,或是构成当代艺术本身的一部分。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走进美术馆频次的递增,普通观众也可以写艺术评论,哪怕只是短短一两句话。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艺术而抒发、讨论,形成脑力激荡,由此带来的美育普及、审美提升将显而易见,最终或将反作用于被评论对象,促成更高品质的艺术展览或创作。
作者:范昕
图源:东方IC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