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聚集了很多百年老店,“味精大王”吴蕴初和张逸云合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味精厂——天厨味精厂,并于1923年生产了第一代味精“佛手牌”;这里也是中国“新兴艺术策源地”,中国近现代第一所专业的高等艺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旧址就坐落于此。
顺昌路既见证了上海城市自东西进的发展,也见证了华洋共处、东西交融的影响,以及海派文化的萌生。关于它,我们了解多少?6月16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揭幕的城市更新主题展《顺昌路:一次重逢的机会》,为人们呈现了这条有着120年历史的马路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
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通过丰富的展陈形式和多样的互动形式,邀请观众进入一个城市更新的工作场,将顺昌路丰富的建筑信息和人文风情呈现出来。
资料显示,顺昌路片区曾水网密布,有一条打铁浜流经。1905年起,当时这里的管理者组织填浜拓路。随着道路的辟筑,原浜边平房陆续改建为楼房,商贾来此开店设铺者日多,市面逐渐繁荣,逐渐形成区片。至1946年,顺昌路及周边南北向的黄陂南路、肇周路,东西向的合肥路、建国东路、永年路和徐家汇路等路名,皆已经过多次行政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规制。
顺昌路片区现存多处文保建筑,肌理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早期的石库门里弄是顺昌路的主要建筑类型之一,主要由天井、客堂、厢房、前楼、灶间、楼梯间、亭子间组成。这种功能组合,有着浓重的江南民居的特征,最能体现中西融合时代风貌的。石库门的立面通常由清水墙、腰线、山墙山花、石库大门、木门窗、老虎窗等构件组成。砖墙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先锋潮流的代表,腰线则是用新式材料表现传统中式建筑特征,木门窗沿用传统民居的形式,老虎窗则是典型的法式建筑符号。
石库门的门头是最有代表性的构件。通常由木门、门框、门套、门楣和门环等组成。门框往往采取西式立柱造型;门套则多是近代水刷石立面,做成仿石材的效果;门楣通常沿用中式匾额,周边或雕刻中式吉祥图案,或雕刻西式几何图案;木门多用江南黑漆木门,配备中式门环;不同形状、材质、雕花的选择,则赋予门头不同的气质。
石库门建筑的装饰艺术,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引入了西方各种建筑流派的造型和纹样,是艺术观上的中西合璧。这些装饰通常出现在山墙、券门、窗扇和其它细部。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因为记取了时代的信息,具备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经年累月,使建筑失去了原本的美感,实用安全性也面临挑战。为保留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传承城市精神文化,中海地产查寻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对顺昌路进行复原焕新,并为各种建筑匹配不同修缮方案。比如,针对鹤鸣里这种保存完整,极具建筑文化价值的百年建筑,采用整体平移的做法。针对部分门头、山墙等保存完整的建筑,采用原地顶升的技法。针对完整的街区风貌界面,则采用留皮换胆的手法,原汁原味保留历史建筑信息。
展览呈现了详尽的保存、修缮、还原过程,并现场陈列大量来自顺昌路的百年风貌建筑构件。
从展览也可以看到,作为上海城市更新项目中海·顺昌玖里和中海·恒昌玖里的中轴道,顺昌路未来将与淮海路片区连接,形成顺昌路-淮海路风貌片区的景象。片区内有多座上海核心商圈,还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印记,涵盖一大会址在内的红色地标、名人故居、人文旧址、博物馆、艺术馆、百年建筑等,是可阅读、可漫步的风貌片区。
在最后的城市写生部分,展览邀请公众共同参与到本次城市更新展览中。大家可以在现场绘制石库门建筑线图的画架上自由发挥想象,留下画作或者留言,可以是对展览的感想,也可以是对未来片区使用场景的想象。展览还陈列展出了专家学者对于城市更新项目的思考、意见和感受,帮助公众进一步加深对所在城市的感受。
“城市更新是一个社会课题,更是一个文化课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说,该馆本身也是城市更新的受益者——博物馆所在的跑马总会大楼已经历90年岁月沧桑,在修旧如旧的改造更新后,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焕发出文化场所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希望展览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散落在生活中的历史片段与文化价值,更加深刻理解城市更新的意义,感受城市中的美好生活。”
作者:李婷
图片:叶辰亮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