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评论家、策展人眼中的江南水乡,是何种面貌?
围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正在举办的 “居然水中间——近代以来的江南景观美术作品展”,近日一场名为“在水一方——美术作品中的水的韵味”的艺术对谈亮相展厅,特邀学术主持张立行,对谈嘉宾陈翔、徐明松,参展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杨正新、洪健、白璎,中华艺术宫青年策展人盛科,围绕江南艺术和美术的表现手法,以及江南文化的独特特性和吸引人的魅力展开讨论。不同的视角让大众得以洞察江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指出,江南这个题材在中国画中,从传统到现代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并且有非常多的杰出作品。在这个展览中,主要呈现的范围是近现代,人们可以看到很多名家的作品从各个角度来反映江南。“‘居然水中间’这个主题可能让大家认为江南文化很柔美,很诗意。但是我认为,江南文化的表现其实更为复杂,更为多面性。除了大家主观上认为的柔美特性,它其实还有很多元的样式,例如水可以是惊涛骇浪,充满雄壮的气势,也可以是滴水石穿,寓意着坚韧的耐性。”陈翔坦言,江南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由北向南、由中原向江南转移的过程中,它是一个包容融合然后创新发展的过程。
杨正新《霜叶红于二月花》
“艺术家要画出水乡的美,就需要先去感受那里的生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杨正新说。他坦言曾多次去过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水乡,也去过许多古镇。画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要对所画的景有印象,有感受。“创作的初期,我会进行速写,写生,再用手机拍下一些照片,收集一些素材,进入创作阶段后,我认为没有必要完全局限于你眼前的一切,而是要综合你的感受。”杨正新举例创作《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幅作品时,选的是秋天的场景,用诗意的方式表达秋天的红叶如花一般的美丽。“我想把这种美丽表现在画里。我坚信,只有你自己觉得美,你画出的作品才会被别人认为是美的。”
洪健《春水向东 • 苏河NO.2》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洪健此次带来的作品是《春水向东 • 苏河NO.2》。他坦言热爱苏州河,“我在读书时,常在暑假骑自行车沿着苏州河游荡,感受那里的气息。经过多年的治理,它逐渐变得美丽。同时,沿河的人文风貌也发生了变化。”在作品中,洪健力图展现苏州河不同段落的建筑特色,并将自己的情绪融入画面中,尽可能表达出上海的精神面貌。“上海总是给我一种特别的感觉,尤其是冬天那种冰冷刺骨的感受,这种独特的气候感受也成为我作品的一部分。我试图通过作品捕捉并展示出苏州河的历史变迁、文化脉络以及它在上海这个城市中的独特位置和意义。”
白璎《漾No.35》
用此次带来的作品《漾No.35》,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白璎找到人与水之间创作的平衡点。“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现在的城市生态与古代的生态是完全不同的。古代的人们可以与水亲密接触,居住、休息、游玩,但如今的生态环境已无法复原,我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一种能安放我们心灵的方法。我的作品‘漾’或许就是我找到的一个切入点。”
杨正新《春风又绿江南岸》
“从艺术史、绘画史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会发现江南是一种生命存在,同时也是一个神话。”艺评家徐明松认为,江南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资源,非常值得人们去发掘。“当展览成为一种学术思考的时候,它不仅仅是大众文化层面,让观众更好地去参与展览,去了解、欣赏艺术家作品,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文化认知的深度,让我们对文化有着更深厚的历史背景理解。”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