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举办,旭日慈善基金会特别支持,展览于4月29日至7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对观众开放。
展览共展出文物108件(套),其中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下属各单位及萨迦寺管委会的文物13件(套),故宫博物院文物95件(套)。展品中,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元代赵孟頫《帝师胆巴碑卷》等书画展品,还有大批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文物藏品,如故宫博物院藏《满文大藏经》、布达拉宫藏永乐帝像、萨迦寺藏八思巴初见忽必烈唐卡等,充分展示了西藏题材文物的风格多样性及其艺术魅力。
此次展览是2021-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援藏项目“基于故宫与西藏文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成果展示,也是反映元、明、清三代民族关系史的大型综合性展览。
▲展览现场(李扬/摄)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在致辞中表示,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深厚的学术研究,充分证实了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证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与前瞻性。千百年来,西藏与内地各族人民频繁往来、守望相助,手足相亲。故宫博物院所在的紫禁城正是西藏与祖国内地交流、交往、交融的见证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形成的历史见证者。展览以文物间密切的历史关联、文物与展厅设计间的互动,再现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的历史史实,还原了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形成到巩固的伟大进程。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德吉卓嘎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是西藏自治区和故宫博物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举办的一次重要展览。展览展现了故宫和西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展示了西藏地方与祖国各地的广泛交往和深度交融,见证了多元一体、璀璨多彩的中华文化。西藏作为文物资源大区,近年来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方面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文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檀香木观音菩萨像(清)
展览分为“花开满路——西藏地方与内地的交往”“花繁叶茂——认同与归宿”“春华秋实——丰硕的文化成果”三个主题单元,以“花卉”象征西藏与内地各民族相互交融的过程。
自元代以来实施的朝觐制度,使得西藏地区大量的生活和宗教用品进入内地,丰富了内地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同时也成为宫廷生活的一部分。展览第一单元,既体现了西藏向宫廷进献的物品及路线,涉及唐蕃会盟、茶马古道,明清朝觐制度,也展示了中央对西藏的回赠。展厅中线从北至南依次陈设有松赞干布唐卡、唐蕃会盟碑(复制品)、唐代阎立本 《步辇图》卷,记录了唐蕃友好交往的历史。在展厅设计上,借鉴了西藏大昭寺的建筑特点。
▲ 唐代阎立本绘《步辇图》卷及局部(故宫博物院藏)(李扬/摄)
▲松赞干布唐卡(故宫博物院藏)(李扬/摄)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花繁叶茂——认同与归宿”展览单元中可看到,元明清历朝统治者既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习俗,又注重政令统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西藏地区制定相应政策,西藏与中央建立了紧密关系。展厅设计上,该单元参考了故宫雨花阁的建筑布局。
▲铜弥勒菩萨像 清 (故宫博物院藏)(李扬/摄)
在相互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在“春华秋实——丰硕的文化成果”展览单元中可看到,清朝整理翻译了多语种大藏经和单本佛经并刊印颁赐全国,编撰和刊刻了多部多民族语言类字典等工具书作为辅助读物。该单元挑选明清宫廷刊刻出版的重要经书和多民族语言文字类的工具书展出。
▲《清文翻译全藏经》(故宫博物院藏)
▲缂丝西方极乐世界画轴(清)
▲木框极乐世界佛屏(清)
据悉,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及参照惯例,展览中的宋元及之前的书画作品将在展出一个月后更换为复制品。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故宫博物院提供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