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有两座戏剧文学艺术高峰,一座是《赵氏孤儿》,另一座是《哈姆雷特》,这两座高峰是我一定要去攀登的。”4月23日正逢莎士比亚诞辰与世界读书日,戏剧导演徐俊在今天宣布,由上海徐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品制作的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将于5月11日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完成10场演出后,从上海开启全国巡演——履及全国21座城市、22所剧院,带来57场演出。
用徐俊的话说,《赵氏孤儿》讲述了人类的大义、大善与大爱,而《哈姆雷特》作为全球共享的文化符号,留给人们无尽的论题和无垠的想象。“不仅仅是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还有良知与欲望、理性与情感、命运与尊严、自由与异化、精神与躯体、意义与价值等等,这个文本所具有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刻性,在当下也是充满现实意义的。”
进入中国百年,《哈姆雷特》在文明的碰撞中迸发出别样的生机。由徐俊导演联袂众多重量级艺术家挚友潜心创造的这一版原创音乐剧,融东西方跨文化视角,将中国写意美学与莎士比亚独特的现实主义相融,为作品注入深邃的中国气韵。这也是徐俊探索塑造中国音乐剧民族气质的题中之义,“我们当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之上,注入当下创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以现代性的审视去面对和创造”。该剧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南京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东虹桥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及大麦联合出品。
今天,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全剧概念主视觉及全剧人物造型首次公布。继《赵氏孤儿》之后,造型大师张叔平此次为《哈姆雷特》打造的服装,对多种文化元素进行了大胆的抽象化、象征化与糅合,从色彩、面料、材质到造型,体现出疏离时空却贴近人物的气质,配合化妆设计范丛博的妆面造型,让人愈发期待剧目的舞台呈现。演员代表郑棋元和金圣权在发布会现场揭开了由视觉艺术家庞浩为该剧拍摄创作的概念主视觉。正如庞浩所诠释,音乐剧《哈姆雷特》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特征的概念主视觉,更像“一张剧场观众视角的邀请函”,期待大家走进故事之中。
从《赵氏孤儿》到《哈姆雷特》,探索中国音乐剧的“气质”与“特质”
2021年首演的《赵氏孤儿》,作为徐俊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原创音乐剧代表之作,造就了一股席卷全国的“赵孤风潮”,两年近百场的演出也将音乐剧这一艺术门类推向了全国更多的观众。实际上,从《犹太人在上海》《白蛇惊变》再到《赵氏孤儿》,徐俊一直执着于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善于从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资源中挖掘题材,以现代性的当下观照开展创作,致力于探索建立起中国音乐剧的“气质”与“特质”。
谈及音乐剧《哈姆雷特》的创作初衷,徐俊表示,“于我而言,一部戏剧的根本,不在于无懈可击的完美逻辑,而在于它是否忠实于生命的真实。《哈姆雷特》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戏剧经典,正是因为它直面生活的真实,因而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展现出对生命大胆而深刻、多元和开放的思考和洞察”。他援引了莎士比亚在剧中的观点,“莎士比亚一生活跃在戏剧的实践中,他认为戏剧应是‘当代的简史,社会的提要’,其目的‘像把一面镜子举起来映照人性。’这份独特的现实主义精神至今闪耀着光芒”。
“因此,像‘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问题和矛盾超越了人物、故事和时空,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回响。我们必定会与哈姆雷特相遇,因为这是莎士比亚的当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当下。”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徐俊紧扣思与诗之内涵,从内向性和超越性的层面提炼哲思与审美;充分发挥音乐剧艺术特色,“要将能量聚焦到故事迭起的‘冲突’之上,既要有饱满的情感抒发,也要有深入个体沉思的幽微探照”。
该剧文学顾问史志康教授表示,“徐俊的音乐剧改编在充分保留原剧精粹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原创性改编。作为莎士比亚的悲剧之最,它丰富的层次,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意蕴,在音乐剧的艺术形式中一定能激起耀眼的火花”。在剧本的创作阶段,徐俊常与史志康教授交流探讨,经过对照比较了诸多译本并且进行了改编的多次尝试和论证之后,徐俊最终决定基于梁实秋译本进行音乐剧本改编。“在梁实秋先生的译本中,我们感受到其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力与当时西方新潮思想的激荡与融汇。”徐俊认为“这种兼具了严谨与深刻、诗意与流畅的译文非常契合我们的音乐剧风格”。
作为中国原创音乐剧“铁三角”的第三部原创音乐作品,作曲家金培达、词作家梁芒与导演徐俊在《哈姆雷特》中默契地做出了新的尝试。“《哈姆雷特》披着复仇故事的外衣,却如万花筒一般,蕴藏了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以及人深邃而模糊的内心。”金培达表示,为了抓住这一核心,他在创作中特别注重音乐的层次性、丰富性与多面性,“赋予每一个人物以鲜明的色彩,既可以在人物的内心中打开一片世界,又可在与其它人物冲突和碰撞时产生新的反应”。
“莎士比亚是文学巨擘,填词首先要尊重原著,尊重人物的风格气质。”梁芒回忆起为《哈姆雷特》作词,他反复通读并研究了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同时与诸多译本做参照比对,伴着音乐沉浸在剧中久久不能走出,“咬文嚼字”方得胜意佳词。
徐俊认为,经典具有广博的胸怀与每一个时代共振,正如《赵氏孤儿》曾远渡重洋为西方带来了中华文化的光焰,不断激发着新的对话;《哈姆雷特》的东来也不断得到新的解读,“丰富的戏剧性当在不同的文化间产生回响。”《犹太人在上海》与《白蛇惊变》的舞台设计徐肖寰此次再度加盟,将故事的层次和肌理感注入空间之中。
灯光大师萧丽河非常感慨,因为她的导师金长烈与徐俊的导师徐企平曾在1981年共同为上戏第三届藏族班创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首部藏语莎士比亚戏剧饱含盛誉,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性和深远的影响。“我们两位学生如今接过了老师们沉甸甸的厚望与期盼,我想这是一份严肃而浪漫的使命。”萧丽河在光影中充分融入了写意美学的新理念,意在接通东方与西方的思韵与诗韵。
舞蹈设计李辰川也在本剧中融入了多种舞蹈元素与肢体呈现,展现浑圆丰满的场面与人物;声乐艺术总监王作欣教授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角色性格,为演员们定制歌唱塑造训练。
这部音乐剧的概念主视觉也十分引人注目。庞浩对创作展开了诠释,“我有一个强烈的冲动:希望用中国的东方的视觉艺术语境来呈现这部西方的名著。在画面的整体构建上采用中国绘画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形式‘散点透视’;内容布局上浓缩了全剧18个关键事件,并用传统国画的形式绘制了太湖石、钟乳石,灵璧的视觉元素来分隔与隐喻,将时间与空间同时呈现在‘一幅’视觉作品当中,形成如晋代画家顾恺之所作《洛神赋图》中一般多时空的视觉叙述方式。在人物主体的光影构建上,则参阅了文艺复兴早期画家波提切利湿壁画作品的色彩与质感,让画面近观细节时又回到西方的油画叙事。这也跟《赵氏孤儿》远观西方画作,近观东方水墨的视觉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连接。”
凸显克劳狄斯与哈姆雷特的矛盾,郑棋元、金圣权等演员沉心锤炼自我
伴随着长达8分钟的曲目选段献演,《哈姆雷特》全剧组31名演员的集体亮相。此次,由郑棋元、金圣权等领衔的音乐剧演出阵容让人在“安心”之外,还对他们此次的角色塑造萌生出全新的期待。全体演员沉心锤炼自我,从扎实的文本学习和研讨开始,逐渐进入人物,在密集的排练中完全地敞开自身,不断加深探索与磨合。
徐俊告诉记者,这一版《哈姆雷特》的改编,凸显了哈姆雷特与丹麦王克劳狄斯这两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因为克劳狄斯是原著中一个隐藏的主线,我们要把它挖掘出来。这个人物通过阴谋获得了他的权位,城府很深,同时他也是很忧郁的,到了故事的后期属于一个传统的复仇者的形象……人性当中的两面性,在克劳狄斯的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徐俊此次把克劳狄斯一角,交给了他信任的音乐剧演员——郑棋元。
从上一部《赵氏孤儿》的程婴转变为为丹麦王克劳狄斯,徐俊表示,这次在《哈姆雷特》中,他没有让郑棋元像像程婴那样黏上胡子,“我希望他可以开怀地大笑,很潇洒地行走,能够演得自然一些,不要很刻意的、脸谱化地去演一个坏人”。
作为郑棋元参与主演的第19部中国原创音乐剧,这次加盟《哈姆雷特》属实与众不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克劳狄斯这个角色有老谋深算的一面,也有一步步走到剧中处境的不得已;在我对音色的处理上,《赵氏孤儿》的程婴相对柔和一些,而克劳狄斯则是有些敢怒不敢言,既有直接的抒发,也有隐晦的表达”。
郑棋元表示,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现代人“自我塑造”的时代,演员们在这部戏中,就像在经历一次对人物自我从“找寻”到“觉醒”的过程。“当《哈姆雷特》这个故事改编成音乐剧,融入了摇滚等非常现代的音乐元素,可以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拉近经典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对于哈姆雷特的饰演者金圣权而言,这一次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有道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做哪一个?”金圣权曾不断质问自己这个问题,随着对角色揣摩的深入和沉浸,如今他已有了坚定的想法,“我应创造自己的那一个”。
此外,朱梓溶、朱芾、余思冉、林润欣、庞盛之、赵禹钧、胡超政、徐泽辉、胡芳洲、殷浩伦、刘锦等都是活跃在当前音乐剧舞台上的优秀演员。众多火花与灵光的汇聚,让人无比期待未来舞台上将呈现出的灿烂图景。
作者:姜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