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历时性考察方式,以政治领袖在雅典民主制度中的特殊身份为切入点,从政治文化视角,综合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表演文化、社会观念及意识形态等问题,考察雅典民主制语境中的政治领袖获取政治地位、从事政治活动、发挥领导权威的途径与方式,深入阐释雅典民主政治领导权的特征和性质。从具体事件出发,阐释雅典政治领袖面临的不同困境,读者读后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可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政治领袖与雅典民主——政治文化视角的深描》
李尚君 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内文选读:
公元前415年,雅典人的自信——或曰野心——几乎发展到极致,在他们狂热地为西西里远征进行准备的同时,两起“渎神事件”却使民众突然陷入恐慌,它们似乎严重打击了民众对自身统治权威的信心。恐慌的焦点很快落在当时身为远征将军的亚西比德身上,民众认为他阴谋推翻民主政治。 从此,一场呈现政治领袖与雅典民主之关系的“历史大戏”,便拉开了序幕。
这场“历史大戏”将是本书的切入点,由此对其中两位“主角”——政治领袖与雅典民众——展开讨论,而政治领袖与雅典民众的关系也正是其与雅典民主的关系。从古希腊语的字面意思来看, dēmos(民众)往往用于指代dēmokratia(民主政治)。若就更实质的属性而言,所谓雅典民众,并非一般意义上某部分雅典人的自然群体,而是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而存在的特定的公民集体,它形成于雅典民主制度的环境之中,并通过雅典民主制度与政治领袖进行权力互动。政治领袖领导权力的获得、行使与维系均受到民众的直接影响,政治制度和成文法律不仅是民众制约和监督领袖权力的依据,也是领袖应对民众权力、处理与民众关系的工具。因此,分析政治领袖与雅典民众的互动方式,便可以集中阐释政治领袖与雅典民主的关系问题。
修昔底德指出,在“渎神事件”中,亚西比德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因为那些怨恨亚西比德的人认为他损害了他们的政治权威,于是试图通过排挤亚西比德而取得对民众的领导权。无论亚西比德还是他的所谓政敌们,都以领导民众为目的,他们会运用相似的手段进行权力竞争,从而赢得民众的支持。若按芬利的观点来看,他们均属于“民众领袖”之列,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结构性要素”。然而,在修昔底德的叙述中,他们似乎发挥了相反的作用,不但不再是民主政治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而且甚至将要“解构”民主政体,其症结所在便是领袖之间的对立冲突,用古希腊人的词汇讲,即stasis,它既指一般性的对立冲突,亦可引申为城邦“内乱”。由此,需要将问题的根源向前追溯,直到公元前420年代早期。在修昔底德看来,伯里克利之死,标志着雅典政治领导权的重大转折,此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病盖源于此。该论断是否合理?并且该如何理解伯里克利死后雅典政治领袖身上所发生的变化?我们需要对公元前5世纪最后30年的历史详加分析,来为这些问题寻求新的解答。
作者:李尚君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