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人生中最难的一次写作,就像著名作家陈忠实说的,想写一部垫枕头的书。《金墟》于我好像抓到一个宝贝。”作家熊育群最新长篇小说《金墟》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作品系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项目,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小说从侨乡赤坎的旅游开发切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在百多年、横跨太平洋两岸的宏大时空中,以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代表人物为主角,展现全球视野下传奇人生和跌宕命运。小说既有文化传统赓续、社会变迁与生命历程的书写,又挖掘民族性和人性之光。
《金墟》研讨会上,多位评论家围谈。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评价,熊育群《金墟》既结合纪实与虚构,又融合历史与现实,采用非线性交叉叙事,表达一种家国情怀。在孟繁华看来,《金墟》特别之处在于小说跨度百多年,从东方到西方,书写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让我们看到历史文化题材的丰富和无穷。就小说和历史之间的关系而言,是否如吉登斯所言“现代性就是历史的断裂”?他认为,《金墟》的讲述所证实的恰恰是历史没有断裂,尤其在中国。
贺绍俊看到熊育群写作中的犹疑: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与非虚构的关系又将如何处理?如何呼应衔接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索?熊育群以奇数章写现实,偶数章写历史,巧妙地引出两个主题——重建古镇的力度、难度,和古镇的侨民文化、侨民精神。他对《金墟》中两个人物颇感兴趣,一是历史中的司徒文倡,一是现实中的司徒誉,“两个人物面对困难背后的原因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又有共同之处。情怀和责任心可以说是侨民的文化精神,但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民族精神”。
如何在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的大主题中拓路?“小说从内容来说是两条线,一条是以开平碉楼为原型的保护问题,也是乡村振兴问题,另一条是华侨的问题,包括华侨的历史、华侨的现状等。”潘凯雄评价,这两条线涉及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国际和本土等诸多问题,这样的复杂性客观上对作者的统筹能力、结构能力、叙事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熊育群很好地完成了这个挑战。
岳雯认为《金墟》是一部给人以真实感的小说,同时也是描写性的小说,充满骑楼、碉楼、图书馆等景观化景象,这也许与作者建筑学经历有关,其可贵之处在于让不同声音、真理互相碰撞,让读者在权衡中做出思考和判断。张莉感慨,《金墟》有意思的地方是,它重新让我们认识了赤坎,赤坎并非荒废之地,而是连接起历史、此刻和未来的地方。“本来这个建筑是固定的,但是他通过情感的流动和回忆的流动,使金墟变成今天非常具有生命和活力的文学地标,《金墟》在这方面带来新视角。”
刘大先认为,《金墟》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揭示了司徒文倡、司徒誉为代表的两种现代化途径,《平安批》写的是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记忆,而《金墟》填补了和北美之间丝绸之路的记忆空白。“《金墟》实际上是一部文化遗产的展演,告诉读者历史也在前行,正在前行当中,历史当中的人背负历史和现实向前探索”。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