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艺界前贤曾说‘悔少作’。我们虽然已不年少,但也总觉得在作品表现上眼高手低,常常看着作品心存忐忑,时常想,要达到古人所说的‘心手双畅’何其难哉!”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戈感叹道。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省际间书法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气连枝——张戈张财兄弟书法作品展”10月29日在上海南京东路朵云轩开幕。该展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共计展出张戈、张财兄弟创作的85件作品。这些作品,真、草、隶、篆、行、书体俱全,风格多样,内容积极健康。同胞兄弟联袂举办书法展,在全国不多见, 给当今书坛增添了一道风景。
据介绍,张戈专职从事书法和文艺工作,张财一直在上海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虽然两人工作性质不同,但热爱书法初心相契。在张戈记忆中,儿时看父亲高执笔管,挥洒书写,墨色的枯湿、浓淡随之跃然纸上,顿觉书法神奇无比,很有意思。这是当初父辈影响他们一生的启蒙教育。
兄弟俩虽没见过祖父,但通过父辈留给他们的一本老字典,才知道祖父也是一位善书者。他们的祖父在这部老字典的后面用蝇头小楷补写了残缺的几页,字迹清爽隽逸,裱制也精心,至今珍藏在家里。
小时候的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但兄弟俩对父亲讲过的“字无百日工”,以及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赵孟頫的《胆巴碑》,还有海上周慧珺的行书《鲁迅的诗》等几本字帖,至今还深刻在脑海中。
张戈的书法以动为形,以姿生神。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尤其是其大草作品,笔资取意绵长,夸大线条的负荷力、张力,延长线条的伸缩度、曲度,追求“屋漏痕”之神髓,字形高古,姿态绰约,独步于当代书坛。如其草书横幅《王维诗》,字字飞动,顾盼生神,中轴摆动,字势奇崛,在连绵起伏的急速挥洒中强调笔断意连,在流畅的线性转换中,注重发力点的精准与存在。线条苍劲古拙,似老者倚松玩鹤,筋骨嶙峋,依然精神矍铄;又似鹤发顽童,点线面随心所欲,任其自然。气息流走于“S”形空间之上,在“一窝点”的烘托下,线条不断透明、清新、摇曳,意境悠远,呈现出骖鸾跨鹤、奋举云霄、飞逸奇浑的草书意境。
张财的书法以静为骨,以韵生情。以古为法,远离时风。线条干练蕴藉,古意频出。如撇的下发力、线条的等粗行进、暗折的注入等等,无不渗透着魏晋古法的遗韵,可谓深谙其理,如其草书直幅《孟浩然诗》就是一例。线条的古意还体现在线质上,其以篆籀线入书,辅以苍茫线和轻松线,在洋洋洒洒的挥运中相互融合,古意盎然,如其草书直幅《柳宗元诗》,开笔就是篆籀笔法,浑厚沉实,“重若崩云”,奠定了通篇作品的基调。
据透露,因为疫情,本次展览筹展时断时续,几易展期,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了。张财感喟:“筹备个展是对一个书家审美理念、创作水平和综合修养的一次全面考量,相当于一次赶考。这种感觉也许是我们对书法心生敬畏的缘故吧。”
“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书法应该发挥应有作用。” 如今已过耳顺之年的哥俩,深知学书不易,做人更难。他们表示:一定要铭记父辈的教诲——写好字,做好人。各自之长不足道,彼此之短两心知。中华书法博大精深,绝非简单写字。积学养,练功力,重艺德,将是一生的功课。
知名书画家韩天衡为此次书法展题写了展标,知名书学理论家胡传海撰写了评论文章,知名篆刻家刘一闻为《同气连枝一一张戈张财兄弟书法展作品集》镌刻了封底印章。
作者:李婷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