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以《万里归途》《钢铁意志》《平凡英雄》《搜救》为代表的几部主旋律电影,依然成为今年国庆档电影院线中最动人的银幕景观。在这个举国同庆的特定纪念时段,作为重要的大众文艺样式,电影以主旋律叙事与时代同频共振,既是文艺生产命题的应有之义,也是近年来观众们喜闻乐见的习惯期待。
不同于《长津湖》这样的军事题材大片,也不同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这样的时空集锦式影片,今年的国庆档主旋律电影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涉及撤侨归国、医疗抢救、家庭遇险等领域;即便《钢铁意志》这部颇有年代感的工业题材影片,也有着映照当下“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意义。值得观察的是,几部作品尽管表现内容完全不同,但在叙事形态上却表现出了异曲同工的相似性,构成了主旋律叙事的“有意味的形式”。
围绕艰难任务展开的“速度”时空
无论是外交官在异国他乡战乱中组织的“撤侨”行动,还是工人群体在百废待兴时期必须成功的“炼钢”壮举;无论是全社会为一个小男孩胳膊重生而进行的生命接力,还是父亲和救援人员在冰天雪地里搜寻失踪孩子的生死营救,国庆档这几部影片都有一个非常明确、贯穿全片的艰难任务。任务构成了影片叙事的目标和中心,创作者可以将影片中所有的人与事朝向“任务”进行有条不紊的组织。因此,这些作品的叙事线索都非常简单清晰,大抵是一线串珠式的克服艰难险阻的节节推进,并在抵达成功的彼岸时也凸显抵达心灵的主题,关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自信、和平的珍贵或者人间的大爱。
尤其是在主旋律影片中,任务型叙事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叙事能力。因为观众们往往知晓了开头,便通常能猜到结局。任务型叙事的悬念不在于一个陡转的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而在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叙事过程;不在于是否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而在于如何百折不挠地完成任务。一方面,创作者普遍发挥了“计时器”的加速功能。炼钢的成败与否直接与抗美援朝战场上武器装备的保障紧密相关,因此要只争朝夕;在遥远异域漂流的国人要尽快找到回家的路,所以要日夜兼程;而《平凡英雄》《搜救》两部影片则分别借助接臂手术“八小时”临界点与黄金救援“48小时”分界线的时间标尺,让故事充满节节推进的情节张力。加速的叙事时间将原本故事时间中最紧张、最揪心、最感人的细节抽离出来,剪辑连缀成节奏分明的人物行动图景。
另一方面,为了不让叙述显得过于直白,“节外生枝”的减速也成为创作者钟情的叙事技巧。典型如《万里归途》,外交官宗大伟在15天穿越战场和荒漠的归家之旅中,每每看到希望的终点,就会面对帮助别人、寻找失踪者或者生死轮盘赌的意外事件,往往又会被带回失望的起点。曲折迂回的“减速”是一扇扇窗口,让观众们看到烽烟战火中漂泊离乱的众生相,进而感悟和平生活金子般的宝贵。再如《搜救》,每每在搜救行动获得线索或进展时,就会引入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温情闪回,两个人的婚礼,四口之家的日常,塑料袋里的金鱼……点点滴滴回忆中的光,愈发凸显人们在时间之流中的无奈。“加速”重在时间的节拍,“减速”重在空间的延展,前者可以聚焦观众的注意力,后者则容易唤起观众的情感投入。“加速”与“减速”的拿捏平衡让这些影片风貌显得摇曳多姿。
包罗个体与时代的情感结构
《平凡英雄》的片名颇有意味,“平凡”指向芸芸众生的日常,“英雄”则指向宏大叙事的升华。看起来,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遥远的距离,而事实上,两者又常常是彼此呼应甚至是融为一体的。“平凡英雄”恰恰是今年国庆档主旋律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最贴切的概括。
来看下几部作品的主人公形象:《万里归途》中的宗大伟没有武器的护身、没有超人的本领,他带领着伙伴们艰难前行,靠的是一个中国外交官的责任,也是一个普通人对温暖家庭的向往;《钢铁意志》中的赵铁池从前是战斗英雄,但在炼钢厂中他成了门外汉,成功靠的是工人兄弟们的团结和智慧;《搜救》中的父亲阿德再也没有了甄子丹无往而不胜的咏春功夫,他的绝不放弃近乎执拗的行为,动力是他对孩子生死相依的爱的执念;回到《平凡英雄》,这部作品甚至没有绝对的主人公,挺身而出的医生、飞机上的乘务员、退票让座的合唱团阿姨,护送车辆的女交警,还有妈妈、哥哥和忍受巨大身体痛苦的小麦,他们都是生命接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时代需要英雄的引领,需要榜样的激励,也需要大众百姓的集体精神彰显与群体价值观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几部影片将聚光灯照在“平凡英雄”之上,照亮的就不仅是令人动容的个体情感,也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结构。这个情感结构的特征,有宏观的属于民族集体的自信——人们相信中国可以像“第一炉铁水”的沸腾那样继续迈步前行在复兴之路上,也相信这个国家可以一直守护民众的平安和幸福。也有微观的人类普遍的情感需求,比如关于“回家”的渴望,不管是“万里归途”还是“比邻而居”,家是几千年来人类文艺作品中游子最不舍的心灵栖息地,也是现代社会压力之下人们温暖的避风港;比如关于爱的传递,人们可以理解《搜救》中失踪孩子给父亲带来的茫然失措以及最终决绝的舍身救子;也可以理解《平凡英雄》中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因为爱而展开的与时间赛跑。宏观的情感特征与微观的情感需求从来并行不悖、互相交融,惟其如此,影像的平凡英雄故事才能走进人们的心灵深处。
另一处景象:《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启示
从宽泛的标准来看,《特级英雄黄继光》其实也是一部国庆档影片,只不过它的观影场域不在影院,而在网络。这部选题几乎为所有中国人所熟知的网络电影于10月2日线上首播,很快就冲上了各大流媒体平台的热播榜。没有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与视觉奇观,没有超级导演与明星的加持,也没有复杂的戏剧情节设计,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网络电影作品同样可以人气满满,这既旁证了国庆档期人们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热切期待,也证明着主旋律电影创作依然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
《特级英雄黄继光》成功的启示或在于:首先,影片的人物塑造是立体的。黄继光是特级英雄,但绝不是好莱坞战争片里的超级英雄。在训练中磨砺,在战争中成熟,创作者将黄继光从一个小战士到一个战斗英雄的成长过程逐次呈现。大多数情境中,黄继光是活泼的、聪明的、不服输的甚至带着孩子气的,这并无碍于对黄继光最后壮烈牺牲的升华,反倒因为主人公的深入人心而呼唤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其次,影片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没有宏阔的远景鸟瞰,没有炫丽的视觉特效,创作者就在局部的战斗场景与细节描绘中下足了功夫,比如上甘岭战役的具体推进日期与发生地点,比如交战双方部队的番号与武器装备的型号,都非常的详细与准确。让人颇有感触的是,这些细节大量地被以字幕形式提示在屏幕之上。你可以说,这个剧组也许缺乏足够的资金,但你也绝对看得出来那种精益求精的专业主义精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影片是写实的,做旧的黑白基调色彩仿佛带领观众走进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黄继光和母亲之间的亲情是真挚的,他们远隔千山万水却一直遥相守望;他和战友们的一封封家书又原原本本的是历史留下的声音。
由是观之,无论是表现历史,还是表现现实,主旋律电影生产的天地无限宽广,而只有脚踏实地的创作才能力重千钧。
作者:刘永昶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策划:邵岭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