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人类:平等与文化差异的全球观念史》
【荷】西佩·斯图尔曼 著
许双如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
面对文化差异的现实,人们如何将外邦“蛮族”构想为“共同人类”?这一努力又如何受到自身视角、经验和历史的局限?西佩·斯图尔曼聚焦希罗多德、司马迁、蒙田、博厄斯等人对各自时代的边境经验的思索,分析世界历史上不同宗教经典、哲学、史书、民族志中“共同人类”观的异同,追溯跨文化平等的演进。
>>内文选读:
后记:全球平等的未来(节选)
跨文化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域,因为文化差异是一种非常灵活多变的现象,它回避了实证枚举和定量测量的简单现实主义。诚然,世上很多东西都需要列举与测量,但是文化的存在现实、它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人们对熟悉的“本土”生活方式的依恋,以及与陌生的“他者”的生活方式打交道的不情愿等,都不是可测量的对象,而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形成的一种辩证关系。文化身份不是一种原始的假定事实,也不是自我的内在本质,而是一系列被创造出来的、时而一致时而冲突的历史结果。哲学家称之为反本质主义的认同理论。
我们用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青蛙和粥这两个事物在物质上的以及可以通过经验证实的差异,都不属于文化差异。但是,当英国人用一种不赞成吃青蛙的批判性语气和言辞将法国人称为“食蛙族” 时,文化差异就产生了。当有人对这种看似顽固的偏见提出质疑时,文化差异的辩证本质就显现出来。文化差异是“存在”的,但当受到批判时,它要么瓦解,要么固化成一种教条——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其不证自明的自然属性都消失了。文化差异的构成是真实而寻常的,但整体上,X文化或Y文化是很难确切说明的。这并不是登记在册的事实和观点,而是一种感性的理性(Raison sentimentale),以“我们”和“他们”的情感语义对经验进行加工。如此这般,文化认同的新现实就形成了。我们不能将这种现实定义为个人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因为它只存在于社会互动中。只有当人们一起共事,或拒绝一起共事,又或思考能否一起共事,文化才得以存在。属于某种文化意味着参与其中,“知道”其他参与者的期望,以及该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思想在任何文化认同中都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真正的问题是人们如何运用思想,以及我们如何在多重历史背景下理解这些行为。
共同人类这个概念是怎么出现的呢?在这儿,我打算换一个角度来看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祭司和利未人所看到的是一个他们不想费心去帮助的陌生人,而撒玛利亚人看到的却是一个遇难的人类同胞。决定结果的并不是“存在”着什么,而是撒玛利亚人眼里“看到”了什么。“这里躺着一个陌生人”和“这里躺着一个人类同胞”,这两种看法都是对的。凭经验而论,人类同胞并不比陌生人有更深层的现实。同理心和冷漠只是代表了对“同一”事态的两种看法。对一个躺在路边的受伤男子,敌意和恐惧也是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因此,文化差异是一个难以捉摸的“现实”:有时你觉察得到,有时又觉察不到。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是一个不可逃脱的牢笼(尽管这可能并不是福音传道者的本意)。人们可能会发现,很难界定熟悉的日常惯例,但他们可以想象去这样做,事实上他们也经常这样做。在这本书里,我们遇到了许多人的例子,这些人能够跨越文化边界进行思考,并且能够对冷漠和排斥的语义提出质疑。
质疑文化认同的监狱模式的另一个原因与个体的本质有关。人类的思维很少会具有文化上的同质性。在所有有着文字记载和城市中心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商人、朝圣者以及其他从远方来的旅行者。当波斯的苏菲派诗人阿塔尔谈到琐罗亚斯德教徒时,他不仅将他们视作异教徒,还将他们视作在市场上可能遇到的市民。这种平常的经历使人们意识到文化差异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特征。但凡人们对自己思维方式的来源进行一番思考,都会发现它的构成是相当复杂的。即便是在那些很少进行反思的人身上,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其思维中的文化成分具有混杂性。混杂程度必然会由于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但即使是在偏远的小村庄也偶尔会有外邦人出没,或至少流传着一些外来者的故事。世界史学家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中肯地指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跨文化交际的强度与日俱增,虽然并不均衡,时断时续。由此可见,文化上完全同质的人格——纯粹的汉人或真正的美国人——只是文化纯粹主义者的幻想。
自古以来,迁徙、征服、旅行和思想交流一直是历史的特征。诚然,每个人受其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够丝毫不受其影响。城市居民尤其如此:从古代开始,城市文化就一直是异质的、不断变化的,尤其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事务方面。一般来说,人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满足他们所要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要求。为了将这种混杂性纳入稳定而连贯的学说体系中并赋予其秩序,宗教和哲学领域的精英们进行了无休止的斗争,这证明了多元性和异见的持久显著性。简单来说,大多数人都比他们自身所想的要更为“文化多元”。文化认同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但它并不是铁板一块,也无法消除商业交易、朝圣、好奇心,以及信息和思想的交流。
作者:西佩·斯图尔曼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