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回想录 》
王充闾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当代散文家、文化学者、诗人王充闾以他特有的散文笔法展开了一生的回忆——他在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上走过的道路,从他幼年心中种下的文学种子到一步步走上文学的殿堂,摘取创作的桂冠,获得人生的累累硕果。这条路一走竟是将近一生,这一生又遇到了那么多的人、经过了那么多的事。这一切的茫然与选择、困惑与希望、徘徊与前行、挫折与成功等酸甜苦辣,尽在这本回忆录中。
>>内文选读:
起步(1941-1957)
我到八里外的高升镇高级小学就读,补习功课;7月考入盘山中学。考试只有语文、算术、时事政治三科。语文满分,政治及格,算术20分——我带个算盘,加减乘除四则题,答案都对,但不会列方程式,因此,只得了五分之一的分数。
幸亏口试、面试时成绩优秀,终被录取。
口试中,主考老师是王志甫先生,像唠家常一样,他首先让我介绍一下家庭状况和个人的学习经历,我如实地汇报了自己的情况。
王老师说:“怪不得,你没有读过正规小学呀! 不过,你的语文基础相当不错。那么,你读高小这半年,最喜欢的是什么课程?”我说,喜欢地理。又问:“为什么?”我说,我志在为文,长大了以后,要学徐霞客,撰写游记。
“那好,我就考问你这方面的问题。”王老师略加思索,便说,“你注意听着,试题是这样的:我想从这里(指盘山县城)到广州去看望外祖母。你看,要怎么走才能经济、省时,而且方便? 要求有三条:一要尽量减少经费,二要尽最大限度节约时间,三要汽车、火车、江轮、海轮都能坐着。”我说,可以从盘山县城坐汽车到锦州,然后换乘京沈铁路的列车前往北京,再转乘京沪线的火车抵达南京,从南京登上长江客轮到达上海,再从上海乘海上轮船前往广州。
“你再考虑另外一种方案。”王老师说,“我的出行计划有些改变,因为发生了新的情况。我的妹妹在陕西宝鸡读高中,放暑假了,她也要一同去看望外祖母。你看,这要怎么走? 我怎样同她会合?”我说,那就事先通知她,登上陇海铁路的东行列车,赶到江苏的徐州,彼此约定好车次和到达的时间。老师还是从这里坐汽车到锦州,再坐火车到天津,然后换乘津浦铁路的列车,在徐州车站接妹妹上车,依旧是到南京下车,然后换乘江轮到达上海,再转乘海轮前往广州。
“好!”王老师高兴地说,“给你打100分。”
这样,尽管我笔试的成绩并不理想,但还是以第19名的靠前位置,被录取为初中一年级插班生。
那时是春季始业,为了补充生员,实行暑期扩招,我所在的初中一年甲班和另外的乙、丙、丁三个班,都加进去一些插班生。
我们的班主任,就是口试时的王志甫老师,他教数学;还有几位科任老师,也都一起同新生见了面。为了帮我接上数学这条“短腿”,王老师利用星期天和几个晚上,集中给我补课,使我较快地跟了上来,而且,培养了我钻研数学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看得出来,爱好、兴趣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至关重要,所以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说法。
出乎意料的是,在语文方面,我竟遇到了一道难关。开学一个星期之后,教授语文的石老师发现我的作文用的竟是文言,便在作文簿上郑重地写了一条批语:“我们是新社会、新时代,要用新的文体写作。今后必须写语体文。”课后,又把我叫到教研室,说:“文言词语简练,你这个‘洎乎现世,四海承平’,确实比‘到了今天,国内社会环境和谐、安定’节省一些字,可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新时代的写作,要面向工农兵大众,对象不是少数精神贵族。你左一个‘洎乎’,右一个‘与夫’,又有几个能懂的!”
这番话,对我来说,确实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为此,我痛下决心,要改弦更张,从头做起。除了认真理解、背诵课本里的现代范文,我还有意识地阅读了许多“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
作者:王充闾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