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上海摄制的纪录片、一段中英两国人民无法忘却的历史,在今天再次激荡共鸣。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当地时间9月2日晚6时30分,一部上海制作的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在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举办了展映活动。
现场近百名观众中,有位嘉宾颇为引人关注。她是纪录片中的受访者之一、“里斯本丸”号船最后一位幸存者——百岁老人丹尼斯·莫利的女儿维尼。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鼓励其继续积极致力于中英友好,期待更多英国朋友为中英关系作出贡献。这位二战幸存者家属就是维尼。
展映活动当晚,维尼分享了他们家参与《亚太战争审判》摄制的经历。她清晰记得,面对纪录片镜头,彼时已经百岁高龄的父亲丹尼斯·莫利是如何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在“地狱航船”上的遭遇,并且闪着泪光说“是中国渔民的出现改变了一切”。维尼向这支来自中国上海的纪录片团队致谢,感谢他们能关注到二战士兵的遭遇,因为历史不应被遗忘。她期待能在不久的将来访问中国,找到当年参与营救行动的舟山渔民后代,共同续写这段中英人民友好的历史佳话。
纪实影像叠加老人的讲述,一段80年前的历史,在今天依然引发世界范围的强烈共鸣。《亚太战争审判》总导演、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陈亦楠说,“里斯本丸”营救乃至纪录片中聚焦的其他历史事件,都见证了在法西斯暴行之下,人类用正义驱散邪恶、以团结争取和平的斗争历程。纪录片创作者不断追踪战争审判,因为历史不可忘却,因为那些在战火中同舟共济的集体记忆恰恰说明人类拥有某些共同的价值基础。
抢救性采访,还原二战中鲜为人知的中国故事
此次伦敦展映活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中华文化走出去”项目予以专项扶持,IP Shanghai首席战略合作伙伴支持。现场,随着《亚太战争审判》英国篇的放映,相关专家学者、研究人员、英国友人……人们的记忆被拉回二战期间。
1942年10月2日凌晨,浙江舟山东极,巨响传来,洋面上一艘巨轮摇摇晃晃沉入大海。这艘巨轮便是“里斯本丸”号,当时,它正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800名日本士兵,以及日本侵略者四处掠夺的大量物资从香港驶往日本横滨。途经东极海域时,“里斯本丸”遭美军鱼雷攻击而下沉。船上日军在转移的同时,还不忘钉上木条封闭所有舱口,使得战俘们不得不冲上甲板,冒着被机枪扫射的风险跳海逃生。危急时刻,198名中国舟山渔民舍命就海难。此后,受到20世纪冷战思维等诸多因素影响,“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一度被尘封。
维尼一家和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结缘于三年多前。2019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摄制组远赴英国进行调研和资料采集,采访了“里斯本丸”号船最后一位幸存者——百岁老人丹尼斯·莫利。历史的亲历者在片中讲述自己是如何在中国舟山渔民的帮助下死里逃生的往事。去年初,莫利老人与世长辞,这段历史的回声终成绝响。
事实上,八集系列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是全球第一部全景式聚焦二战后各同盟国对日本BC(乙丙)级战犯审判的大型纪录片。一些数据可以佐证该片的学术价值与不可复制性。整个摄制过程,团队跨越四大洲1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拍摄,行程近九万公里,在29所世界级档案馆里挖掘到大量珍贵历史影音资料。其中,“日军父岛吃人事件”“九州大学活体解剖事件”“日本大久野岛毒气工厂”“地狱航船事件”等影音档案都是首次与世人见面。摄制组还采访了近50位国际专家学者、40多位历史亲历者及其后人,包括对多位百岁老人的抢救性采访。
在业界看来,《亚太战争审判》可贵之处,还在于把中国的抗战史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范围中讲述,挖掘到了大量二战中不为人知的中国故事。中国舟山东极岛渔民舍身营救“里斯本丸”号落水英国战俘,中国衢州百姓营救杜立特行动美国飞行员等事件,都记录了中国人民与同盟国军队在战火中缔结的深厚友谊,记录下中国与世界携手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
从《东京审判》到《亚太战争审判》,海派纪录片的城市土壤引人关注
在英国展映之前,《亚太战争审判》已先后斩获第42届美国泰利奖电视系列片历史类金奖、第26届亚洲电视节最佳系列纪录片、中国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国产纪录片等海内外重磅纪录片奖项。该片还陆续登上俄罗斯SPB TV、美国Sinovision等平台,片中具有的国际视野、以理服人的阐述收获国际社会高度肯定。
纪录片的学术指导和总顾问,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首席专家、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认为,《亚太战争审判》的摄制与获奖,证明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日军实施暴行的一致谴责,也肯定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在二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对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当年罪行、美化侵华战争的极有力驳斥。
倘若把时间的镜头拉远,不难发现,自2015年以来,同样由陈亦楠团队制作的《东京审判》两季纪录片就已撬动过巨大的国际传播效应。从《东京审判》到《亚太战争审判》,相对于厚重历史,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的这支80后团队何以拍成国际社会有口皆碑的纪录片?
陈亦楠记得第一次拜访程兆奇的情形,“正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期,因为这一领域的复杂性与专业性,程教授回绝了不少为应景选题而来的媒体”。为了说服权威学者加盟,他们团队成员几乎将相关领域的学术作品读了个遍:浏览散落在世界各地相关的庭审影像资料,相当于900部电影时长;查阅2000万字各种语言的庭审记录;辨认1.5万张战犯、庭审人员和参与者的照片;翻阅160本不同语言的相关学术著作,涉及英语、法语、俄语、荷兰语、日语、马来语,其中很多在网站上还是孤本……与专家见面时,主创们有备而来,这份真诚专注打动了学者。后来,程兆奇先后成为《东京审判》与《亚太战争审判》的学术指导和总顾问。
挖掘严肃历史,学术深潜的定力、打通各领域资源的实力,缺一不可。从这一层面说,《东京审判》和《亚太战争审判》出自上海,绝非偶然。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位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位于上海师范大学。陈亦楠团队原本出自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学术优势、外语优势、国际交流优势等一应俱全。扎根深厚的城市土壤,上海的纪录片团队得以还原一段不可遗忘的历史,并不断在国际上提升该系列纪录片的传播力、影响力。
据悉,《亚太战争审判》英文版将于9月4日通过央视CGTN与全球观众见面。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还将跟进相关亲历者后人的采访调研,持续以影像记录历史。
作者:王彦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