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影视行业来说,类型化水准常常是检验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某一影视类型的风靡,总是与时代环境、观众趣味、产业程度等有着紧密的勾连。当然,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稳固而开放的话语系统,既需要保持自身独特性与稳定性,也需要不断生长与创新。
近两年,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类型化程度不断提升、流媒体时代观影趣味的变化以及互联网语境下审美的日益分众化等,类型杂糅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悬疑+”“青春+”等融合策略颇为盛行。以今年已播出的国产剧为例,《开端》《警察荣誉》《风起陇西》《庭外》《天才基本法》《一闪一闪亮星星》等许多热门剧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类型之间的嫁接与交融。那么,当前国产剧的类型杂糅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经验?又有哪些需要警惕的现象?
打破固有边界,制造陌生化体验
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模式化,类型的重复式创作会带来类型的僵化与审美的疲劳。这两年国产悬疑剧风头正劲,但其中跟风者众、创新者寡,导致悬疑剧同质化现象显著,便是明证。
适当的类型杂糅能够在保持类型独特性的同时打破观众的期待视野,带来新鲜的观影体验。今年的国产剧中,《开端》《一闪一闪亮星星》融青春爱情、悬疑故事与时空穿越于一炉,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前者,还借助公交车这一主要叙事空间讨论许多热门社会议题,展现出难能可贵的现实观照精神。《庭外》将律政行业剧与悬疑破案剧相糅合,展现出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不为人知的行业故事与精神情怀。《警察荣誉》也另辟蹊径,没有重述警察剧中常见的刑警故事和警匪对决,而是选择了同题材中少有的日常化民警故事,同时将行业剧、警察剧与家庭剧等类型元素相交织,堪称当下国产警察故事中的一股清流。
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风起陇西》对于谍战剧边界的开拓。纵观我国谍战剧,几乎毫无例外地以20世纪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在“短20世纪”的“漫长的革命”里反复寻找新的叙事可能性。虽然一些作品力图以生活化、职场化、偶像化、推理化等方式求新求变,但国产谍战剧毫无疑问正面临着越来越同质化的困局。而《风起陇西》将成熟的现代卧底故事嵌入古代历史时空,从而开拓了新的创作空间。该剧有意另辟蹊径,没有重述大众熟知的历史,而是选择了群星黯淡的蜀汉末期,从“大意失街亭”“挥泪斩马谡”等历史典故切入,以架空历史的方式引出一系列虚构的人物与情节。从由司闻司、军谋司、靖安司等组成的情报部门“司闻曹”,到“烛龙”“白帝”等斗智斗力的间谍,再到五仙道的隐秘行动,这些虚构的人物、机构、情节等被巧妙又自然地镶嵌进三国真实的历史缝隙中,从而呈现出奇异的陌生化效果。
融通多重时空,实现对既有类型的超越
好的类型融杂糅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新鲜的体验,更能够为原类型打开更多的表意可能性,创造出更多的语义空间。
例如,《警察荣誉》的类型杂糅使得该剧建构起了颇为有趣的派出所空间:一个联结家庭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独特职场空间。职场中不断升温的师徒关系,成为弥合家庭情感裂痕的粘合剂。譬如李大为与陈新城的师徒情感变化以及李大为逮捕亲生父亲的情节,便是传统文艺作品中惯常采取的“代父”“弑父”的叙事手法。而将家庭故事与社会案件相勾连的方式,也令该剧呈现出既真切又深广的现实意味。这种职场、家庭、社会等多重空间的融通,令该剧逸出了传统警匪剧单纯注重复杂人性剖解或社会议题表述的表意模式。
《风起陇西》的三国新解也为谍战剧营造了更多的表意空间。革命者的崇高信仰与家国情怀是谍战剧一以贯之的价值底色,以至于在既往许多作品中,人之常情与人性多样往往处在不同程度的被遮蔽状态中。近年来,许多谍战剧尝试以爱情故事、日常生活等来重述或丰富革命历史的讲述,但先天限定使其很难拓展出更加多重的表意空间。与之不同的是,《风起陇西》的叙事时空赋予了创作者更多反思历史与借古喻今的自由。该剧故事虽然从蜀汉立场讲述,但有意消解蜀魏之间政治立场的对峙,而将重心转为呈现小人物被大时代裹挟的命运,从而为探讨个体与集体、个人自由与社会正义等议题提供了契机。影片借助“陈恭”这一为个体自由而慷慨赴死的悲剧性人物,触及了现代个体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既有谍战剧的反思和超越。
融合互补,是类型杂糅的成功之道
当然,在看到《警察荣誉》《风起陇西》等电视剧通过类型杂糅的方式不断创造新鲜体验、拓展表意空间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产剧的类型杂糅中也面临着不同的创作困境。一些剧集的类型杂糅没有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反而貌合神离,存在表面杂糅而内在割裂的状况。
第一种割裂状况是类型错位。所谓类型错位,是指类型元素的杂糅导致作品原有的类型定位产生偏离,叙事与人物脱离了该类型的创作惯例。例如,电视剧《庭外》作为律政行业剧与犯罪悬疑剧的嫁接,由于题材的新颖,以及采取《庭外·盲区》《庭外·落水者》两个篇章一张一弛的创新性双线叙事形式,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关注。但需要看到的是,该剧作为律政行业剧,却没有专注于描画法律工作者的职业特性与工作状态,反而将重心放在法官鲁南、律师乔绍廷是如何大显神通地侦破案件、追查凶手的。《庭外·落水者》中,对于律师本职工作的呈现游离于乔绍廷与旷北平的权斗之外。该剧将重点放在为乔绍廷这一落魄失意但心怀正义的律师塑造崇高形象、建构人物弧光,同时对于旷北平这一反派人物的塑造也显得十分江湖化,活脱脱把律政行业剧拍成了警匪剧。
另一种割裂状态则是顾此失彼。所谓顾此失彼,指的是类型杂糅过程中,创作者过于凸显某一类型元素,忽略类型元素间的和谐互补。这种现象,在当前“悬疑热”中体现得很明显,许多打着“悬疑+”旗号的国产剧并没有处理好悬疑元素与其他类型元素的交融。例如,《八角亭迷雾》虽有大导演坐镇,但该剧把重心放在剖解家庭伦理关系和探讨原生家庭之于个体成长的影响上,悬疑元素只是扮演了辅助性角色,从而没有收获预期的收视效果。同样是爱奇艺“迷雾剧场”推出的作品《淘金》则是另一种情形:该剧定位在“悬疑+冒险”,但耽溺于建构各种各样的悬念,导致悬疑点过于模糊、游移、闪躲,缺乏统摄全局的核心悬念。这种叙事方式,大大消磨了观众的观看耐心,最终也影响了冒险故事的铺展。
由此可见,类型杂糅固然能够带来陌生化效果,但并不意味着就能离成功更进一步。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处理好不同类型元素之间的互动对话关系。不同类型之间不一定有主次之分,但一定要融合互补、相得益彰,这才是类型杂糅的成功之道。
作者:李宁(文艺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策划:邵岭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