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中央银行与金融危机的400年极简史。
现代金融的主角是中央银行。四百年来,中央银行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最早的瑞典央行到英格兰银行,再到美联储与欧洲央行,这只逐渐显形的“货币之手”制造与救赎了数次金融危机,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追问:
金融危机如何形成?如何避免下一次?中央银行是否应该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谁来监管市场监管者?数字金融时代,我们如何在金融的历史舞台上和谐“共舞”?
青年经济学者徐瑾立足于金融常识,通过一系列财经事件和人物,描绘了17世纪以来的中央银行和经济发展的交融互动。这种纵横交错离不开其滋生的土壤以及背景,从中亦可一窥金融历史的进化之旅,甚至国家文明兴衰失败的暗涌脉络。她以其宏大的视野、细腻的笔触带我们穿梭于四百年金融史中,感受真实世界经济的律动,解读金融的本质。
《货币王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精装)
徐 瑾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版
>>内文选读:
数字货币,颠覆还是继承
提到央行,很多人想到的是发行货币。实际上,从此前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央行是最近三四百年才有的产物。而货币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
从金银到贝壳,从胡椒到香烟,货币以各种形式存在。从贝宝之类的电子支付凭证开始,新货币能否取代旧货币的争论就开始不断涌起。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更是一度成为不少传统银行家的时髦话语,比特币(Bitcoin)、天秤币(Libra)、Diem 等加密货币,更是被看作货币的未来。
比特币狂潮
在各路媒体渲染之下,关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几乎无人不知。那么,比特币到底是什么?比特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传说中的发明人叫中本聪,1949 年出生,日裔美国人,爱好收集火车模型,但或许此人根本就不存在。比特币价格近来不断走高,2013 年底突破1 000 美元;在2017 年,比特币价格超过一盎司的黄金,具有标志性意义。到了2020 年,比特币从最低3 801 美元,到最高41 946 美元,价格相差十倍,还是一样的过山车行情。到2021 年初,更是一开年就超越5 万美元。伴随比特币热潮的是对现存的主流货币体系带来的挑战。比特币粉丝并不甘心仅仅赚钱,对他们而言,比特币革命的意义,或许更加深远。作为最新潮流的引领者,借助时代变化与技术话语,比特币看起来与过去的替代货币如此不同,但是究其本质,真的不一样么?
几年前,在比特币刚兴起的时候,我曾参加过一个会议。会议邀请了一位比特币行家来主讲。他演讲之后,一个日本听众表达了担忧,如果世界上比特币都归一个人,那么怎么办?演讲者反问一句,人类历史上有没有存在所有黄金都归一个人的情况呢?
回顾历史,好像并没有一个人独占全部黄金甚至垄断多数黄金的情况。这一对话提醒了我,最时尚的比特币与最古老的黄金之间,相似性其实大于大家的设想。
以比特币为例,数字货币强调去中心化,而黄金发行也不依赖于中央银行,由于天然存在,其采集存在于世界各地。比特币强调匿名性,其实黄金一直是各种交易的中介。到了现代,现钞(例如美元)也有了类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黄金和比特币都强调其有限性,甚至中国历史上的白银,都需要不同形式的“采
矿”,并不能简单“印”出来,更不是今天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完成的。
回到大家自一开始就不断追问的问题,什么才算货币?比特币到底算不算?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储前主席那拉亚纳·科切拉科塔(Narayana Kocherlakota )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论文《货币是记忆》(Money Is Memory)。其中,他比较货币和记忆的特性,记忆是指与过去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全部历史知识,而货币是没有进入生产与使用而又固定供应的对象,二者的分配和使用接近。因此,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钱相当于是一个原始的记忆形式。这就进而引发一个推论,货币是不是就类似一个中央记账系统呢?
加密货币和现代货币最大不同
数字货币和现代货币,有何不同?有人认为是匿名性,有人认为是去中心化,更多玩家解读为对抗央行的印钞。不过,从上面的比较来看,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与黄金甚至坚挺的纸币存在隐蔽的相似性。如果货币仅仅是记账系统,那么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看起来似乎和现存货币区别不大。
但深入一步思考,却有了新想法。在金融危机中声名重振的美国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有一句俏皮话:“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货币,但问题在于其是否能被人接受。”这就回到一个根本问题,货币为何被接受?这句话道出货币的本质在于信用,甚至在于债务,而货币之所以被创造,关键在于其可以被接受。
目前,数字货币看起来没有它自身的中央银行,这是大家关注的一点,但是这很可能并不是要害,要害在于没有比特币银行,这才是关键。回到货币是信用的核心概念,在肯定了货币内生性的情况下,货币的创造并不仅仅由中央银行来决定,即货币量并不由央行发行量来决定,而是在千千万万的交易中响应实体经济的活动而创生,其中介机构其实主要是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系统比起中央银行起到了更具决定性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中央银行或许可以印钞,但是真正主宰货币的,其实更多的是在商业银行系统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或许等到数字货币银行更多参与经济活动的时候,可以再谈数字货币是否能取代货币。
欲望与信念之争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崛起,才十多年。这十年间,比特币从网络暗流变为主流话题,近几年更是成为投资风口。币圈的纸醉金迷,让原本属于虚拟经济的传统证券业也显得规矩本分得多,从业者更是被戏称为“搬砖的金融民工”。
虚拟货币的成功,其内核很大程度上是技术革新与自由理念驱动的传奇,是郁金香传奇与镀金热等泡沫故事的现代翻版——不要误会,任何技术的初期,往往都需要泡沫或者说用钱砸出来,只是能否走出自己的路,最终都需要时间来考验。区块链技术当然拥有未来,但是这一技术适合发挥何种作用、如何发挥作用,仍旧在探索之中。在探索完成之前,任何宣称其必然成功或者必然失败的口号,也只是口号而已,并不是先知先觉,而是无知无畏。如果不看暂时的波折,我们如何猜想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未来?
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过去的成功,首先基于一个前提,即算法保证其有限性。其次,在于去中心化及匿名性等优点。其实回想一下金融史,这些因素在黄金成为世界货币路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诞生之初,币圈人士对于比特币的信念,和当年黄金“粉丝”的狂热程度一致,以至于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称之为一个包
裹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之茧中的科技神秘主义泡沫。
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和黄金的货币之路,有相似的起点,路径却很快分叉。要点在于,任何货币都是基于信用的存在。维系黄金货币信念的,是全体人类的集体意识;而维持数字货币的,则是币圈的小群体。这一群体虽然狂热,却过分小众与封闭。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体对于发明更多种类的虚拟货币的热情不亚于他们对比特币的热情,可以说,正是这种热情在损毁比特币的内在价值。真相是,与黄金在真实世界中的巨大现实作用不同,现实世界的绝大多数人以及绝大多数交易都游离在币圈之外。
独裁的央行与分裂的币圈
无论如何,比特币代表了数字货币前沿。比特币的多次暴跌,除了会记入金融投机史,也会载入货币史。在更为广阔的层次上,比特币圈内的纷争,也让人思考货币与货币政策的底层逻辑。
在《白银帝国》一书中,我曾总结到,再强大辉煌的帝国,最终都难以避免从高处陨灭的命运。从黄金狂热者曾经坚持持有黄金,到今天黄金日渐变为普通商品;黄金去货币化已经行进了数十年。比特币的货币之旅有相似之处。在这轮比特币大涨之前,
我就断言比特币之争将是信念之争,“未来将是信者恒信,疑者愈疑的过程,不经历长时间的几轮泡沫清洗,双方不会彻底放手”。数字货币自身巨幅涨跌之外,数字所代表的是对于主流央行的不信任暗流,这其实更值得思考。这一种反建制的思潮,与特朗普上台也隐约有关。主流机构在比特币的大跌之前,看起来暂时保持了原有局面,而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的兴起,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传统力量与这种新兴力量的角力,还会继续。同时,数字货币的初心之一,是抗拒央行看起来不受控制的货币滥发,但如今看来,没有共识的币圈也面临信任问题,币圈共识的分裂不仅会带来新的货币,也会引发新的滥发——如此一来,虚拟货币何来底气去嘲笑各国逐步取得独立权的央行?
央行的反击:央行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的诞生,本身可以视为对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成为“印钞者”的一次反叛。对于各国央行而言,数字货币带来的挑战显然存在。它们现在也已经着手发布官方数字货币,中国央行也在其中。最初,中国央行发行货币是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 ,中国版数字货币项目)。后来,又定名为“E-CNY”(数字人民币)。
按照业内的看法,央行数字货币分为两种,零售型和批发型,这两种使用的场景有些不同。具体到中国央行,一般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可以部分替代狭义货币流通中现金(M0 )的功能。你知道,M0 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所以,DCEP 基本可以看作现金的数字化,和人民币是按1∶1 自由兑换。从技术上看,央行数字货币采取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双层制度,与国际上各主权国家现有的货币体系相吻合,甚至不一定采取区块链技术。看起来,央行数字货币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差不多,但在货币属性上有本质区别:一个是央行负债M0 ;另一个是商业银行负债,属于广义货币量M2,M2 属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
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模式的定义并不那么清晰,多数国家的央行还是观望态度。更不用说,中国央行数字货币从发行到落地,再到最后评价成败,每一步其实还有很漫长的路。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去中心化必然不会很激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保护隐私性?再比如,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往往需要直接面对客户,它如何证明自己可以具备直接面对客户这方面的经验?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之类的“老江湖”,也对中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表示了不少怀疑。目前看来,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在设计上比支付宝之类的要保守,意义耐人寻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不是泛泛而谈公链或者私链就可以厘清的问题。
你可能会好奇,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如果有那么多没解决的问题,为何要急着推出?原因就在于面临libra 之类数字货币的竞争——可以说,央行作为“印钞者”,需要争夺数字货币的定义权,“与其等人革命,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
数字货币的故事,还没有写就终章。央行的数字货币,最终会出现甚至普及。在数字货币问题之外,其实有更多的底层故事,那就是区块链技术。所谓的区块链,就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这也意味
着,区块链数据库能够进行自主管理。
到2021年,元宇宙概念一夜暴红,被不少评论家视为打开未来世界的钥匙,其中,区块链扮演了核心基础架构的角色,数字货币也有了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如此看来,数字货币及其背后的区块链在元领域的应用,其实才刚刚开始。
作者:徐 瑾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