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昏黄的街灯、柔曼宛转的歌声、婀娜多姿的旗袍、欲说还休的情感,一切都好似“花样年华”的歌声,如雾霭般飘荡在空中。岁月之歌化作老旧唱片,在留声机中静静地旋转——这就是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花样年华》的故事。
将于8月10日-14日登陆上海保利大剧院的《花样年华》首演于2006年,创作班底汇集了中法两国多位知名艺术家。作品以上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的生活风貌为背景,糅合了古典和现代芭蕾的艺术特点。
旗袍与足尖完美结合,万千风韵里藏着悲情故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融汇东西美学的摩登城市。在芭蕾舞剧《花样年华》中,风韵万千的旗袍与足尖的完美结合称得上是作品最大的看点。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热罗姆·卡普兰巧妙地改良了中国传统旗袍,通过线条、色彩、剪裁的修饰让它与来自西方的芭蕾语汇相得益彰。
女主角“王太太”的旗袍设计十分讲究,设计师在领口、肩部给予了相对传统的处理,突出她内敛的性格。在旗袍色彩和样式的变化中,人物内心的错综复杂也一一外化展现。
“李太太”是一位美丽、性感、情感相对外放的女性,服装用色艳丽、样式飘逸。在百乐门舞厅中穿着的那款旗袍,其胸口、肩部、背部的设计尤其妩媚。她的形象是那么光彩照人,似乎也暗示着她渴望被注目的内心。
男主角李先生是一位文质彬彬的作家,他的服饰没有过多变化,好像从不轻易露出喜悦或悲伤一样,所有情感都暗藏心底。棕色西装、白色衬衫、浅灰色领带……每个细节都简洁而低调,展现一个内心安静、不善言辞的男子。
“小开”阿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富二代”,他的衣着色彩非常“跳跃”:暗红色格子的西装、粉色的衬衫、绿色的外装……活泼张扬的色彩与线条,就好似他眼中的花花世界。
剧中的其他角色,如阔太太们、摩登女郎、交际名媛等,将旗袍穿出了自己的韵味,在流畅的芭蕾舞步中展现着当时的流行风尚。
当然,还有那些忙碌在街头巷尾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伙计、老板、报童、学生……他们的服饰兼容着欧式和中式,成为全世界都无法复制的独特街景。
原创舞剧常演常新,人生历练和芭蕾技巧熔于一炉
芭蕾舞剧《花样年华》首演于2006年,从题材到编剧都是上芭原创,再诚邀法国优秀艺术家参与指导。该剧一经上演立刻引起舞蹈界的轰动,赢得“穿旗袍跳芭蕾,很中国很惊艳”的赞誉。
舞剧以上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成为“孤岛”时期为历史背景。叙述了王太太和李先生有缘相识,却无缘相合,随缘相离的爱情历程。而剧中刺耳的警报声、轰鸣的枪炮声、惊慌失措的逃难人群都渲染紧张氛围,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窥见国家兴亡的宏大背景。编导以历史视角审看普通男女的情感纠葛,赋予爱情故事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芭蕾舞剧《花样年华》问世至今已有十余年,常演常新。据悉,上芭首席演员吴虎生、主要演员戚冰雪等近日在练功房里打磨舞技,确保在上海保利大剧院呈现最完美的演出。
首次登台主演《花样年华》时,吴虎生年仅19岁。如今再次出演,他坦言心境已经全然不同:“时隔多年再次排演《花样年华》,我有了许多新的艺术感悟,琢磨透了少年时曾懵懂的表演细节。”对吴虎生来说,当人生历练和芭蕾技巧熔于一炉,将锻造更隽永的舞台角色,绽放更璀璨的艺术火花。
在暂别舞台119个日夜后,上海芭蕾舞团携芭蕾舞剧《茶花女》7月初登陆上海文化广场。作为红幕再启后的首台大戏,《茶花女》用足尖诠释经典名著,让市民走进剧场感受艺术之美。此后的短短50天里,《茶花女》《天鹅湖》《宝塔山》《花样年华》《闪闪的红星》等芭蕾舞剧先后上演,既展现出海派芭蕾的丰厚“家底”,也检验着青年演员的舞技“成色”。
综合自:上海芭蕾舞团官微、上海保利大剧院官微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