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怎么写更有可能拿高分?“在我看来,最重要也是首要的,就是‘解题’,‘解题’有偏差,文采再好也是走弯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一直关注高考作文,并从个人角度对每年作文题目进行分析。
全国多省市高考成绩近日陆续出炉,因疫情防控高考延期的上海学子们仍在备考中,骆玉明近期将为沪上考生带来三场公益讲座,从理解命题到确立主旨、如何处理对立的观点、文脉的简明与充实这三个方面进行支招、奉上锦囊。
在高考前听听名师关于“解题”的指导,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助力作用。如何准确理解命题呢?比如,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甲卷作文题目与《红楼梦》有关,骆玉明认为解题并不难:“题目以《红楼梦》这段故事为材料,归纳为:‘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指出:‘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然后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有人认为这个考题有点‘飘’,不太好把握。但聪明的学生仔细想一下就会知道,题目落脚点是分析‘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者关系,并不是要求分析《红楼梦》。”他认为,如果原来对《红楼梦》比较熟悉,对故事理解透彻,写起文章自然就更顺。
从古典名著、古籍中“出题目”,并不少见。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要求就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对于这个新奇的题目,骆玉明点评道:作文题有两个特点,首先题目与时事密切相关,当全球处在一场巨大“不确定性”之中,对这个题目的思考可谓恰逢其时。其次延续了上海高考作文题重视思辨的传统,体现了对于以思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为代表的语文能力的重视,而这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当是长期的、稳定的。”
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骆玉明直言该题目“出得挺好”——这个单维度的题目为考生指出了明确方向,“不容易写偏”,而且与之相关的生活素材丰富,让每个人都能“有话可说”;另一方面,题目依然蕴含思辨性,如果只停留在生活素材的描述,难免流于表面,要想答得出彩则需要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深意,因此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在他看来,“被需要”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孩子“常回家看看”是一种“被需要”,医生救死扶伤是一种“被需要”,老师教书育人也是一种“被需要”,然而正因材料太多,才更考验考生是否拥有丰富独到的生活经验,而这和他们的为人、品格、修养也息息相关。“这个题目说到底考验的还是考生的思辨能力,题目描述中有重要信息——个人价值,这就需要考生先理解什么是个人价值,它与‘被需要’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骆玉明谈到,两者关联其实是指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往深了说,是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这是需要考生们进一步理解和思考的。
据悉,“骆玉明为你分析高考作文解题”公益讲座于6月29日、7月1日、7月3日晚上8点,在哔哩哔哩、抖音、微信视频号、微博等多个平台直播。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