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文化遗产浓缩着人类走过的基因密码,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何让它们“活”起来?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SMG書声文化联手上海大学GLAM、迈粒文化科技举办的“海洋与文明——元宇宙数字文化与科技的力量”启动论坛上,专家们指出,当下,元宇宙持续升温,虽然其中存在一定的炒作和泡沫,但是全面客观地看,这场全球化数字革新,催生着“文化+科技”的无限价值和广阔前景。在元宇宙的新科技下,走近5000年前良渚古城的那片稻田,穿越到长江二号口古沉船的海底现场,一窥郑和宝船当年的“大明风华”……这些憧憬,或许都能变成现实。
什么是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协会从成立之初以来,就在不断的根据时代变化适时地修改关于博物馆的定义。而今,博物馆的新定义即将诞生。日前举行的国际博协第91次咨询委员会公布,经国际博协各委员会主席投票,已产生博物馆定义的最终提案——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元宇宙需要博物馆,博物馆也需要元宇宙。” 上海宽创国际创始人张东认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新定义与元宇宙理念不谋而合。作为现实世界高度互通的平行虚拟世界,元宇宙满足博物馆功能要求,它营造面向所有用户的共享社会生态,亦匹配博物馆属性需要。比如,由宽创国际展陈设计的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用沉浸式特效的技术加数字孪生,让观众多角度地了解铜车马本身的结构,感悟大秦时代的车马文化,再现了秦始皇鸾驾的风采。
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坦言,良渚遗址在保护和发展中的蝶变,元宇宙也给了新的思路和创新。莫角山宫殿的巨型木头是通过3D打印之后,利用数字模型1:1精准复原而成,无论是摆放位置还是视觉外形,几乎和发掘时的原件一模一样。“数字技术是良渚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我们期待着元宇宙,能够让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鲜活生动乃至别样精彩的活力。”
海洋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水下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证。我国自古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水下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近二十年来水下考古工作发展迅速,“南海一号”水下打捞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水下考古的一个里程碑,今年正在进行的“长江口二号”打捞又将再次证明我国水下考古的实力。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资深文博专家段勇教授认为,未来,水下考古可以成为元宇宙的星辰大海,而打捞出来的文化遗产也将在元宇宙中获得超越时空界限的永生。
SMG書声文化创始人马波表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在面对博物馆、大遗址这些浓缩着人类文明精华的圣地,我们应该心怀敬畏,以科技致敬文明,浸心研究,让我们优秀的文化更好地和大家分享,传播、传承。
作者:李婷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