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名字
在“冰山”月季的花朵间
立了起来
白色的 一朵朵
像一簇簇名叫“大白”的年轻人
在这个春天含混的章节里
认真维护季节收尾的余音
我 也是其中一员
在小区花园的一隅
看石砾滚动
看“冰山”翻飞
看喷泉正跃过丛林
试图为高过头顶的蓝天消毒
——立夏那天,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诗人杨绣丽在朋友圈写下这首诗,在小区做党员志愿者一个多月,忙碌间隙欣喜发现自己种的月季开了!正值花期的“冰山”月季抗病力强,抗逆、优质、耐阴,盛开时宛如白雪一片……“花儿强劲的生命力仿佛也为我们鼓劲:尽心尽力守护小区安全,和身边居民们一起抗病抗逆,不辜负这个初夏!”
自浦西封控以来,杨绣丽配合居委工作,担任她所在小区C片区第2组抗疫楼组长,发放抗原试剂、带领督促居民做核酸、协助发菜发药品等各项物资……即便不出小区,日均行万步也几乎是日常“标配”。每天战斗在社区抗疫第一线,白天当志愿者,晚上还要打理“上海诗人”等公众号以及本单位抗疫宣传工作,一天下来没得闲,“白+黑”的坚守见证了杨绣丽的韧性与柔情。
汗水滴进眼角辣辣的,递来的纸巾却提了个醒
疫情发生后,杨绣丽第一时间通过“先锋上海”平台到社区报到,成为小区党员志愿者。刚接触这项工作,她坦言“事情一多,千头万绪”,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发挥文字工作者的严谨缜密思维特长,和其他党员志愿者一起,督促制定管理规则和团购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小区几十名志愿者的岗位和时间段进行细分和编排,不同区域志愿者尽量减少接触。
4月一个午后,杨绣丽和物业师傅一起给居民分发抗原试剂和药品,捂在厚实的防护服、防护面罩下,爬上爬下,汗水顺着额头、袖口、裤腿不停地流,眼镜片也变模糊,汗水滴在眼睛里,辣辣的,又酸又涩。“有个姑娘看到了,从楼道里走出来,递过来一块纸巾,让我擦眼睛。当时很感动。”不过,杨绣丽后来听说,姑娘家里有人核酸异常待复核,“忍不住一阵后怕,早期管理时有些待复核家庭没有及时被隔离起来,我赶紧在党员志愿者群里提出,这给我们防疫流程提了个醒,要及时记录报备,在工作中注意防护。”
志愿者来自不同单位,难免需要磨合沟通,“发现漏洞就第一时间商量完善,有意见分歧我们冷静讨论,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心全意守护小区安全。”志愿者的工作事无巨细——配送物资、核酸现场纪律维护、扫码记录、楼栋服务、管理团购等。有段时间,由于保安也阳性隔离,她和志愿者在门卫处轮流执勤,为居民运送快递、做好消杀等。“有几天轮到上晚班执勤,我当起女保安,撸起袖管,说干就干,从傍晚4点到晚上8点多,核查快递员的通行绿码,协助搬物资、扛包裹……每个看似普通的岗位都发挥着不平凡的作用。”
群策群力“阻击”病毒,办法总比困难多
巩固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需要方方面面夯实责任,尽力维护防控网的缜密,“如此艰巨的挑战是头一遭,只能迎难而上,直面困难。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她坦言,这一个多月过得比较辛苦,但常会被大家感动,“每个人都在为正常生活的回归默默努力,不愿掉链子。”
比如,志愿者服务队每周一次配药,满足业主的用药需求,需要配药的业主先网上填表格,然后在医院公众号挂号,再由志愿者上门收病历卡,派指定的志愿者去医院配药。
在小区封控的情况下,居民团购管理也是防疫关键。杨绣丽和其他志愿者群策群力,摸索出一套“无接触式团购”方案——让居民开车到小区大门口领货,居民不下车,打开后备箱,由志愿者帮忙将货物搬到车上。“就连开车路线也是经过规划的,不走回头路,相对避免了不必要接触。事实证明,这套方案很有效,小区的团购基本上没有出过问题。”
随着物流逐渐恢复,对于外卖小哥的资质审核也很重要。在查验健康码和通行证的过程中,杨绣丽和其他志愿者搭档发现,有位快递小哥已经13天没有进行核酸检测了,立刻拒收了他的外卖,并向上级作了报告。“事后大家惊出一身冷汗,如果小哥没做核酸又感染了,而他的外卖流入小区,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守护居民健康,需时刻绷紧安全那道弦,每天付出点点滴滴的细心与耐心。”
诗歌的“无用”与“有用”
杨绣丽还有个身份是上海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诗人》副主编,疫情期间在市作协党组的领导下,她组织上海诗人们进行抗疫诗歌创作。前不久,市作协指导的“隔江同声,静待花开”云上诗歌朗诵会由浦东作协“浦东之声”朗诵艺术团和普陀作协“星火朗诵队”合作呈现,在线观看累计上万人次,不少网友留言:“特殊的日子有诗歌相伴,真好!”“一起为这座城市打气”……
截至5月初,《上海诗人》“艺起前行”抗疫专辑推出33个专辑,发布160多首原创现代诗歌。身为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她还督促学会推送抗疫旧体诗词5个专辑,近200首诗词,不少作品被各大网络平台转发。“平时我们总说作家要扎根生活、深入基层。其实,我们都在生活真实的河流之中,亲历源源不断的‘活水’,这些现实不是闷在家里可以想象的,有时候生活超乎想象,现实促使我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生活,这样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更结实、更能引发情感共鸣的。”
出生于崇明岛的杨绣丽把诗歌看作连接岛屿与城市的桥梁,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有时也听到声音泼冷水,说现在写诗读诗有什么用?也许诗歌不像疫苗药物那么立竿见影,但文学的慰藉与鼓舞也是不容忽视的。有的诗句掷地有声,有的如涓涓细流,语言的激励能为生活注入向上向善的精气神。”她说。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受访者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