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20世纪30年代人眼中的闺中仙子,顾盼生辉,风姿卓绝;她是50年代人眼中的理想女性,温良贤淑,雍容自持;她是80年代人眼中的坚毅母亲,饱经风雨,依然故我……2019年,她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2022年5月9日,“人民艺术家”秦怡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100岁。翻开厚厚的艺术相册,她用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拓宽了人们对中国电影的认知、照见了人们对世间真善美的渴望。“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我总要以满腔激情去拥抱事业,这是一支我永远唱不尽的歌。”
——编者
“哪一天走了,哪一天就不再演戏了”
1922年,秦怡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大家庭里,伯父是家中权威,观念封建,重男轻女。秦怡出生就被送走,大姐看懂了父亲脸上骨肉分离的痛苦,又偷偷将婴儿抱了回来。全家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差一点就失之交臂的孩子,会成为日后新中国的明星。
1938年,16岁的秦怡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离家出走想要奔赴抗日前线,发现自己误入国民党杂牌军之后,她连夜逃离,奔赴重庆,先后加盟了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华剧艺社,开启了自己从未预想过的演艺生涯。出众的外貌为秦怡赢得了关注,她走上话剧舞台,参演了《大地回春》《钦差大臣》《茶花女》《桃花扇》等20多部话剧,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20世纪40年代,秦怡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日大后方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1945年抗战胜利后,秦怡回到上海,以特约演员的身份走上银幕,由陈鲤庭编导的《遥远的爱》成为她的电影成名作。
新中国成立后,秦怡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先后主演了《农家乐》《铁道游击队》《女篮5号》《青春之歌》《摩雅傣》《海外赤子》等数十部影片。秦怡是不知疲倦的奋斗者——上世纪80年代,她在战胜肠癌后依旧主演了电视剧《上海屋檐下》,再显深厚的表演功力;200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她主动为上影演员剧团排演的情景诗剧《军魂》担任艺术顾问,强忍病痛,为剧目质量把关;2014年起,电影《青海湖畔》从筹备到开拍,她更是全程亲力亲为,以93岁高龄赴海拔3800米高原自编自演。
她曾说过:“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我总要以满腔激情去拥抱事业,这是一支我永远唱不尽的歌。”对待演出,秦怡有一种执着和认真。她是一名真正的演员,无论演绎什么样的角色,都要在脑海中反复揣摩。当年在重庆出演话剧《茶花女》时,为了唱好咏叹调,秦怡时刻都在练习。“如果工作时下了这样的决心,一定能够做得好。”几十年后,担任过无数主角的秦怡出版了一本笔会文集,取名《跑龙套》。她说自己曾看过一部苏联电影,其中有一位跑龙套的演员时隔几十年依旧在她的脑海里。“我不会把‘跑龙套’强调得高于一切,我只是觉得‘跑龙套’也有其重要意义。的确,我在很长时间的艺术实践中感到,如果每出戏的群众演员都很认真地把自己作为‘重要的一部分’的话,那么,这出戏的整体质量,肯定是能提高的。”
在拍摄影片《女篮5号》时,秦怡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明星,而谢晋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即便如此,她依然给予后者足够的尊重。面对简陋的拍摄条件,秦怡主动跟小演员们一起睡通铺,谢晋说她“没有一点大明星架子”。为了帮助年轻演员快速成长,她在多部电影中“跑龙套”,甘做新人身边的绿叶。在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之后,她的获奖感言是:“不管是88岁,还是98岁,我一定跟在你们后面,一起继续前进。”
步入耄耋之年,秦怡依然不曾放弃所钟爱的演艺事业,接连在电视剧《等待胜利的那一天》《三个未婚妈妈》《心术》中客串角色。在筹拍《青海湖畔》的过程中,她四处奔波,了解生活,笔耕不辍。2017年,已经95岁高龄的秦怡在《妖猫传》中饰演一位老嬷嬷,戏只拍三天,但她说“要学的有很多”。
秦怡称自己是一个“老青年”,对表演的热爱从不曾因时间而减退,“哪一天走了,哪一天就不再演戏了。”
“无论遇到什么大风大浪,我都在思想上保持乐观向上”
银幕上的秦怡,有坚毅而催人奋进的信仰;生活中的秦怡,却有绵长而独自承受的苦楚。
在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17岁的秦怡结识了颇有明星派头的陈天国,在后者的猛烈追求下,懵懂的秦怡就这样走进了婚姻。然而,这一次结合并没有给秦怡带来幸福,反而成为她毕生最不愿触碰的记忆。婚后陈天国嗜酒如命,醉酒后更是对妻子拳脚相加。女儿出生后,秦怡因为产后虚弱一病不起,陈天国却因囊中羞涩打起将孩子送人的主意。丈夫的薄情让秦怡最后一丝希冀破灭,婚姻走向终结。
三年后,秦怡前往香港参演电影《海茫茫》,结识了“影帝”金焰。这段感情为秦怡干涸的心房注入一汪清泉,1948年,两人的独子金捷诞生。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工作中的阴差阳错让金焰背负上沉重的精神压力,他终日借酒消愁,终究导致胃出血,手术后缠绵病榻,一躺便是20多年。在此期间,秦怡始终不离不弃,直至1983年金焰离世。
不仅如此。儿子16岁时,被发现行为明显反常。诊断结果给了这个家庭一个晴天霹雳——许是因为秦怡长期忙于事业,儿子无人倾诉,在孤独的席卷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金捷这一病就是40年,而秦怡始终守护在孩子身边。
秦怡后来回忆说,拍《雷雨》的那段日子是自己最苦的时光。儿子住院,她只能在拍戏间隙背着装满换洗衣服和零食的包袱,挤公交车到医院探望。“当时,身上的汗把衣服都湿透了。我听见有人在背后说,‘你看,那不是秦怡吗?’另一个人回答,‘不可能,秦怡怎么会坐公交车呢!’”几十年间,秦怡对患病的金捷倾注了所有的爱,洗澡、理发、刮脸,无不亲力亲为。面对孩子狂躁的拳头,秦怡唯一的要求是“不要打妈妈的脸,因为明天还要拍戏”。直到2006年金捷去世,秦怡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
“我这一生过得很光辉,更是辛苦无比,但是无论遇见什么大风大浪,我都在思想上保持乐观向上。”这就是秦怡——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对自己的总结。
“拍好电影,就是为人民服务”
从年少时离家,到93岁筹拍《青海湖畔》,秦怡用一辈子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马兰花开》中能顶半边天的拖拉机手马兰、《铁道游击队》中与敌人周旋的芳林嫂、《女篮5号》中敢爱敢恨的篮球手林洁、《青海湖畔》中为高原铁路梦而奋斗的女科学家等,秦怡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艺术家的初心清晰浮现又贯穿始终。这些熟悉亲切的银幕形象,至今仍激励和鼓舞着人们,点燃了一代代观众向着共产主义理想靠拢的信念之炬。
早在80年前,秦怡就出名了。之后几十年间,有数不清的商家请她为企业代言,为商品宣传,但无一例外遭到了拒绝。秦怡的理由是:“我担不起这份责任。”她曾说:“我知道拍商业广告,钱来得快,也来得多,而且省力气,但是在广告背后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对产品缺乏专业的评估,加之在广告中要多讲好话,甚至大话,这个钱我不能赚。”
“干文艺,不是为谋生,而是为理想。”这种理想需要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力量之源就在人民。回望近一个世纪的艺术人生,秦怡始终用生命的长度与宽度实践着自己心怀祖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不变初心。2008年汶川地震,秦怡捐出21万元,以她当时的积蓄来说几乎是倾其所有。但是在捐款仪式上,秦怡却低调地表示:“我的能力很小,没有办法亲自去灾区做贡献,只能尽我所能,捐出这些存款……”尽管自己屡遭家庭变故,但秦怡常年热心公益,据不完全统计,她向各个方面的捐款超过60万元。
2011年5月27日,秦怡艺术馆的落成仪式在上海召稼楼古镇举行。很多人都为她如何选择了这样一个日子感到好奇,直到落成仪式上,秦怡面对所有在场的嘉宾亲自解开了谜题。她不无动情地讲道:“我们不应该忘却5月27日这个日子,因为5月27日是上海的解放日。从1949年5月27日这天起,我过上了好日子,开始了新的生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是一名老党员,选定5月27日作为我艺术馆的落成仪式,就是要选这双喜临门的日子,让后人永远不要忘记它……”
2019年,97岁的秦怡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在业内人士看来,秦怡之所以能获得中国电影界前所未有的殊荣,是因为她身上饱含着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她塑造的角色不仅拓宽了人们对中国电影的认知,更照见了人们对世间真善美的渴望。当时,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秦怡感慨道:“我90多岁了,经历了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更加觉得幸福来之不易,更加要不断学习,为人民讴歌,而拍好电影,就是为人民服务。”
这是她百年人生的写照,更是她长留在人间的宝贵财富。
作者:陆纾文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