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视频观看更多《许倬云十日谈》新书介绍
历史学家许倬云已经91岁了。很多时候,他要和自己的身体作战。他说,2021年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居然可以不疼痛了。这个是了不起的大事情,居然可以逐渐过比较正常的日子。“当然这也不是很正常,我上床下床还要用吊索吊来吊去,我必须要配合别人的时间,否则我上了床就下不来,下了就上不去。”
这个成就,就是逐渐习惯于这种状态。“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在《十三邀》的节目中他说的这句话给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勉励。《许倬云十日谈:当今世界的格局与人类未来》也是在这样境况下完成的。“今天的发言是在病房里面,这是医院帮助我在家设置的病房。镜头前这个是电动吊兜,把我从轮椅升到床上,从床上提回到轮椅。我自己不能动,要靠机器帮忙。在这种情况下,我与各位共同努力的时间不会太长久了。当然,每一句话都出自我的诚心。”
《许倬云十日谈:当今世界格局与人类未来》
许倬云 讲授 冯俊文 整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许倬云先生忧思于当今世界的疫情,以及瘟疫蔓延下混乱的世道人心。这本书选择各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节点,以对话的方式,还原鲜活案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生动展现许倬云作为史学大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本书堪称许先生90年人生思想之总结,亦可视为他对这个时代的问题和出路的总体性回应。
>>内文选读:
中国能不能在世界混乱之中独善其身?
“十日谈”的课程进行了十个星期,我们讨论的主体是中国文化问题,比较文化研究还并不是主要课题。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回头看看“十日谈”的记录就能发现,每一次的讨论,实际都以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正在发生的疫情作为背景。这次的总结谈话,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个大动乱将会带来的全球性恐慌。在全世界惊慌失措的局面之下,如果我们将世界问题和中国问题合在一起看,中国能不能在世界混乱之中独善其身呢?中国能不能更进一步,想想如何帮助世界其他民众,大家共同缔造一个真正和平大同的社会?
这个是我所盼望的。当然,这个愿望不是短时间能达到的,要花很长久的时间。担下这任务,完成这任务,是我对中国、对大家的盼望。
我想提出一些过去没讨论过的课题,那就是地理环境、人群结构、经济历史以及群体互相接触时彼此采取的态度。这些是历史上的人类从小社群、一个个家庭亲属集团或者是共同生活的集团,逐步走向世界大同的过程。每一个国家或族群在历史上都有过一定的阶段和经历。阶段不一样,类似的事情也不一定以同样的方式出现,也不一定会以同一个方式去处理。但世界永远处在变动状态之下,如《易经》所说,“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相。所 谓“易”和“不易”,“易”就是变动,“不易”就是不会改变……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改变的事实就是我们经常不得不改变。我们唯有以这个预设的条件为前提,才能够不断考量“世界永远不变化”的“教条”。世界上重要的宗教,没有一个不是经过一次次经历改革,才发展而成其面貌:任何论述体系,都需要因时、 因地的修正,才能适用于当时当地人心的需求,解答当时当地人所面临的疑惑。
以知识引导生活,以生活引导生命
“文化”是一系列的理念。你可以称它是智慧,而智慧建立在知识之上。我们如何处理知识,从知识提升成智慧?如何将个人认识转换成集体的智慧,这一过程是很重要的工作。你可以称它是智慧,而智慧建立在知识之上。我们如何处理知识,从知识提升成智慧?如何将个人认识转换成集体的智慧,这一过程是很重要的工作。
我们不能单单以考试、学位或是学术文章发表的次数作为求知过程的指标。学术的成就是文化成就的总成绩单,文化成就的总成绩单表现在社会是否安定、老百姓生活是否舒畅;也表现在整个社会是否有秩序、是否有不断修正与改变的过程、是否有舒畅开展的机会,走向共同社会的过程中是冲突还是协调……
凡此,都是一步步走来,很多情况是历史条件造成的。历史条件是由地理环境造成的,地球环境使得人类生存环境不同,进而发展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和文化。而在全球化的今天,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也造成今天和未来的建构人类社会的条件和因缘。中国古语说“和而不同”,“和”又该如何办?是松散的“和”还是比较紧密的“和?是同一个文化中心的“和”,还是不同文化元素协调之下的“和”?凡此都是永远不能完全得到答案的命题。这些命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追寻、检讨,学术研究就是不断给自己找问题。
此外,“文化”和“文明”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 我认为是一种行为,行为准则驱策我们形成如何选择选项、如何处理事务的理念。凡此行为表示的文化,总结在一起,超越提升为一个系统,这就是文明。文明演变成一整套理论体系,当达到一定水平后我称之为“结晶化”(crystallization)。碳离子变成水晶、钻石以后,质地坚硬不可再分割,如同佛经所说的“金刚不坏”。因此,文化一旦演变到文明的高度,就是它不再能改变、调适自己——成为了一个“终结了的”文明。我不希望人类文明走到终结的地步,我盼望人类文化能不断进步,永远能够自我修整,以求得更适合的道路。《易经》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就是如此境界。
“Culture”是文化,“Civilization”是文明。以宗教来说,信仰这个大原则在出现的时候是文化;结成为一个教会、教派,出现教主、形成思想体系的时候,这一系统即是文明。文明就是“已完成”的系统,“完成”亦即“定格”,这一定格的系统就不能再改变了。
我盼望在“求知”这个行业里的同仁永远记得:我们追求的是知识,但知识提升更高层次才是智慧。仅凭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许多人的智慧合在一起才能构成文化的潮流。
在文化潮流的进展中,还要让它永远开放、不断修改,而不是走到尽头、走到终点站。
到终点站的时候就是我们下车的时候。这辆列车要继续往前走,必须要保持文化的动力。这就需要国家提供开放的环境,能够拥有自由的胸怀,持有对己诚实的态度,这些是学术界必须信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上我们共同努力,将我们个人所知、所能贡献给大家,经历综合、比较、推演,做进一步的寻找和研究。这样我们才能使知识引导我们的生活,以生活引导我们的生命。我们读书人读书不是为学位、不是为地位;读书是为生命,读书是为自己“求心之所安”。我盼望此时此地走这一遭,有机会跟大家说这些话,使大家心里激动一点,本来平静无波的心里可以起个涟漪。小波浪可以造成大的潮流,推动大家不断地进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不息的自强,才是真正的健康和健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不息的自强,才是真正的健康和健全。
>>作者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 年生于厦门。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学术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等。近30年来,许先生致力于为大众写史,有《万古江河》《说中国》《许倬云说美国》等数十种行世。
冯俊文,湖北黄冈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国学班,资深出版人,现为美国厚仁许倬云工作室主编,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
作者:许倬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